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甘薯小龜甲
拉丁學名:Taiwaniacircumdata(Herbst)
綱:昆蟲綱
目:鞘翅目
科:鐵甲科
主要危害作物:甘薯、蕹菜及旋花科植物。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4.2~5.6mm,半圓球形,體背拱隆,黃綠色至青綠色,具金屬光澤,前胸背板、兩鞘翅四周全向外延伸成“龜”狀,延伸部分具網狀紋,前胸背板后方中央有2條緊靠的黑斑紋,有的合并在一起,鞘翅背面隆起處邊緣有一黑色至黑褐色“V”形斑,中縫處有1縱紋,粗細不等,有的消失。觸角11節,淺綠色,有的末端有2~3節黑褐色,向后伸過鞘翅肩角處。卵長lmm左右,深綠色,長橢圓形。末齡幼蟲體長5ram,長橢圓形,體背中間生隆起線,蟲體四周生棘刺16對,前邊2個同生在一個瘤上,后邊2個很長,為其余棘刺2倍,1對尾須。蛹長5mm左右,體扁長方形,淺綠色,前胸背板大,四周具小刺,頭部隱蔽在其下。1~5腹節兩側有扁平大棘突1個。
生物學特性及發生消長規律:
此蟲主要發生在南方,因地區不同,發生的世代數不同,浙江年生4代,江西、湖南4~5代,四川5代,福建6代,廣東5~6代,以成蟲在雜草、枯葉下、石縫或土縫中越冬,浙江氣溫14℃以上時,越冬成龜甲到甘薯苗上為害,5月中下旬繁殖第一代,各代成蟲盛發期如下:一代6月下旬~7月上旬,二代7月下旬,三代8月中下旬,四代9月下旬~10月上旬,于10月下旬~11月中旬開始越冬。每年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受害重。羽化后1~2天后開始取食,壽命長,浙江一代29天,二代63天,三代74天,四代181天。羽化后一周交尾產卵,產卵期長:福建晉江6~103天,每雌產卵量497~697粒,少者35粒,最多2315粒,卵散產在葉脈附近,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于薯葉蔭蔽處不食不動,經1~2天尾部粘附在葉背面化蛹,蛹期5~9天左右。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種抗蟲品種。
(2)清潔田園。甘薯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殘株落葉及殘薯,鏟除田邊雜草,可消滅部分越冬蟲源,減少來年蟲源基數。
(3)藥劑防治。成蟲盛發時,于黃昏噴灑90%晶體敵百蟲12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500倍液、50%倍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亞胺硫磷乳油800倍液、50%殺螟硫磷乳油9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75L。
地理分布:分布在福建、臺灣、海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省。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