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學名Megacoptacribraria(Fabricius),半翅目龜蝽科。別名豆平腹蝽。異名CoptosomacribrayiaFabricius。分布:北起北京、山西,南至臺灣;東面臨海,西至陜西、四川、云南、西藏。
寄主菜豆、扁豆等豆科蔬菜及大豆、綠豆等豆科作物。
為害特點以成蟲及若蟲在莖桿、葉柄和莢果上群集吸食汁液,影響植株生長發育,葉片枯黃,莖桿瘦短,株勢早衰,豆莢不實。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4.3~5.4mm,寬3.8~4.5mm,近卵圓形,淡黃褐或黃綠色,微帶綠光,密布黑褐色小刻點。復眼紅褐。前胸背板有一列刻點組成的橫線。小盾片基胝兩端色淡,側胝無刻點。各足脛節背面全長具縱溝。腹部腹面兩側具輻射狀黃色寬帶紋。雄蟲小盾片后緣向內凹陷,露出生殖節。卵:長0.6~0.7mm、寬約0.4mm,略呈圓桶狀,橫置,一端為假卵蓋,微拱起,另一端鈍圓。初產乳白后轉肉黃色。從背面觀,中部具縱凹陷3條,凹陷之間各呈窄縱隆起。若蟲:淡黃綠色,密披黑白混生的長毛,其中以兩側的白毛為最長。若蟲共5齡,各齡體氏為1齡1.2~1.4mm,2齡1.9~2.4mm,3齡2.8~3.2mm,4齡3.7~4.5mm,5齡4.8~6.0mm。三齡后體形龜狀,胸腹各節(后胸除外)兩側向外前方擴展成半透明的半圓薄板。
生活習性分布在河北、山西以南的我國東部各省區。在江西南昌一年發生2代為主,少數1代。以成蟲在寄主植物附近的枯枝落葉下越冬。翌春4月上旬開始活動,4月中旬開始交尾,4月下旬至7月中旬產卵。一代若蟲從5月初到7月下旬先后孵化,6月上旬到8月下旬羽化為成蟲,6月中下旬至8月底交尾產卵。二代若蟲從7月上旬到9月上旬孵出,7月底到10月中旬羽化,10月中下旬起陸續越冬。卵產于葉片、葉柄、托葉、莢果和莖桿上呈2縱行,平鋪斜置,共10~32枚,成羽毛狀排列。成蟲、若蟲均有群集性。
防治方法(1)冬季結合積肥,清除田間枯枝落葉,鏟去雜草,及時堆漚或焚燒,可消滅部分越冬成蟲。(2)成、若蟲為害初期噴灑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52.25%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10%醚菊酯懸浮劑1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