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黃鱔適應性強、病害少、飼料來源廣、容易飼養。用水泥池進行高密度養殖,具有投資少、易管理、效益高的特點。
1.養殖池的建造。黃鱔池應選擇在向陽避風,接近水源,進水、排水方便,水源不被農藥污染,日常管理方便的地方。黃鱔養殖池的規格一般以10平方米大小為宜。黃鱔有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習性,餌料不足時會互相殘食,因此,鱔池不宜造得太大。如有條件,應多建幾個池,以便分級飼養,提高效益。池深一般為1米,長寬可根據地形條件而定。將池底和池壁的土夯實,再用水泥漿抹光,也可用磚砌構建,做到既不滲水,又不會被黃鱔打洞穿孔而漏水。池壁頂上做成向內伸出10厘米的檐,使壁頂呈"r"型,以防黃鱔沿池壁向上竄出或用尾鉤墻外逃。在距池頂15厘米處,開一個10×20厘米的溢水孔,并用鐵絲網罩住防逃,供暴雨時池水上漲排水用。池底筑若干條土埂,土埂高40厘米、寬60~70厘米,供黃鱔打洞藏身,兩土埂間隔50厘米,以利黃鱔外出覓食。土埂的做法是:用2塊40厘米寬的模板側豎,中間相隔60~70厘米,做成模槽。選用旱地上的松土,用鋤薄削敲細,加水稍加攪拌,倒在模槽里夯實。為了使土埂耐水浸而不垮,可在拌土時加入少量石灰水,以增加密度;但石灰不能用得太多,以免過分板結后黃鱔無法鉆洞,一般為每立方米土中用1千克石灰為宜。在土埂之間的溝中,鋪20厘米厚度的肥河泥或塘泥,或是堆積腐熟的有機物質(青草拌和豬、雞糞肥均可),以繁殖水生昆蟲和浮游生物,供黃鱔食用。土埂頂上保留10~20厘米的水層,最深不能超過30厘米。池內放養一些水生植物,以遮擋住一部分陽光,夏季溫度過高時,可在池上搭棚遮蔭。
2.飼養管理。選擇無損傷、背部呈深黃并帶有褐色斑紋、條重25克以上的幼鱔作種苗,放養后成活率高,生長快。放養時應按大小分級、分池飼養,使用一池中的苗種大小均勻,切忌大小混養,每平方米一般投養50~60條(約1.5千克)。飼養條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每平方米可增至80~100條(約2.5~3千克)。黃鱔放養時間宜早不宜遲,因其越冬后體內營養消耗多,此時需大量攝食,食量大,食性廣,便于馴化;因放養早,可有足夠的生長期。只要飼料充足,水質良好,到12月份捕獲時,大的可達150~200克,平均每尾可長到70~100克。黃鱔的生長適溫為15~30℃,水溫10℃以下時在洞中冬眠:15℃以上時,出洞找食;35℃以上時,在深洞中納涼,少出洞外,5~9月是黃鱔的攝食生長盛期。黃鱔是肉食性魚類,貪食、喜食活食,小魚、小蝦、蚯蚓、河蚌等都是其餌料,也吃各種昆蟲的幼蟲和浮游生物,蠶蛹、屠宰場下腳料等也是黃鱔的好飼料,在食物不夠時,還吃一些浮萍等植物性餌料。5~9月是黃鱔的攝食盛期,此期間應使其勻食足食。由于黃鱔通常在夜間活動,所以投食可在每日傍晚進行,以后逐日提早,直至固定在每日下午4時投餌。視鱔體情況,也可隔日投餌1次,以增加攝食量。投食量為鱔魚體重的6%~8%,投食量要避免忽多忽少。投喂過多,吃剩的食物腐爛發臭,影響池內水質;過少,則會因吃不飽而互相殘食,應以次日早上略剩少量食物為度。在飼養過程中,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同一池內的黃鱔總有大小差異。為避免自相殘食,要經常觀察黃鱔的生長情況,若發現池中鱔魚大小規格差異較大時,要及時按大小分養。這一點要特別重視,有的黃鱔飼養戶低產的原因就在于此。黃鱔對養殖水域的要求較高,水質要求肥、活、爽,含氧量充足。黃鱔除主要用鰓呼吸外,還能用咽腔和皮膚進行呼吸。當水中溶氧不足時,常將頭伸出水面透氣,呼吸空氣中的氧,俗稱"黃鱔打樁"。水質的好壞會影響到黃鱔的攝食與生長,因此應經常保持水質清新。黃鱔的抗病能力很強,一般不會患病,但在養殖期間可發現鱔體背部出現黃豆大小的梅花斑狀病征。為防治這種病,可在池內養幾只癩蛤蟆,其體腺分泌的"蟾酥"具有防治此病的功效。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