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繁殖季節及環境條件:黃鱔每年只繁殖1次,而且產卵周期較長。在四川宜賓地區,一般每年5~8月是黃鱔的繁殖季節,繁殖盛期在6~7月,而且隨氣溫的高低而波動,可以提前也可推遲。繁殖季節到來之前,親鱔先打洞,稱為繁殖洞,繁殖洞與居住洞有區別:繁殖洞一般在田埂邊,洞口通常開于田埂的隱蔽處,洞口下緣2/3浸于水中,繁殖洞分前洞和后洞,前洞產卵,后洞較細長,洞口進去約10厘米處比較寬廣,洞的上下距離約5厘米,左右距離約10厘米。
性比與配偶構成:根據四川地區全年解剖的黃鱔看,黃鱔生殖群體在整個生殖時期是雌多于雄。7月份之前雌鱔占多數,其中2月份雌鱔最多占91.3%,8月份雌鱔逐漸減少到38.3%,雌雄比例0.6:1,因為8月份之后多數雌鱔產過卵后性腺逐漸逆轉,9~12月雌雄鱔約各占50%。自然界中黃鱔的繁殖,多數是屬于子代與親代的配對,也不排除與前兩代雄鱔配對的可能性,但在沒有雄黃鱔存在的情況下,同批黃鱔中就會有少部分雌鱔先逆轉為雄鱔后,再與同批雌鱔繁殖后代,這是黃鱔有別于其他魚類的特殊之處。
產卵與孵化:性成熟的雌鱔腹部膨大,體橘紅色(個別呈灰黃色),并有一條紅色橫線。產卵前,雌雄親鱔吐泡沫筑巢,然后將卵產于洞頂部掉下的草根上面,受精卵和泡沫一起漂浮在洞內。受精卵黃或橘黃色,半透明,卵徑(吸水后)一般為2~4毫米。雄親鱔有護卵的習性,一般要守護到鱔苗的卵黃囊消失為止。這時即使雄鱔受到驚動也不會遠離,而雌親鱔一般產過卵后就離開繁殖洞(有的學者經觀察認定雌鱔也參加護卵、護仔)。親鱔吐泡沫作巢估計有兩個作用,一是使受精卵不易被敵害發覺,一是使受精卵托浮于水面,而水面則一般溶氧高、水溫高(鱔卵孵化的適宜水溫為21~28℃),這就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黃鱔卵從受精到孵出仔鱔一般在30℃左右(28~38℃)水溫中需要5~7天,長者達9~11天,并要求水溫穩定,自然界中黃鱔的受精率和孵化率為95~100%。黃鱔的胚胎發育與一般淡水魚類,特別與鯉科魚類有所不同,其特點表現在:
1、卵徑大,卵黃多,胚胎發育時間長,仔魚出膜時個體大,對環境的耐受能力強。在室內玻璃缸里的仔魚不投食能活兩個月之久,只是魚體極度消瘦。
2、同一條親鱔產的同一批卵,在相同條件下孵化,仔魚出膜時間也不一致,相差48小時左右。
3、神經板出現在原腸早期動物極細胞下包至卵的1/3~1/2時,與鱒魚類似而與鯉科魚類明顯不同。
4、胸鰭在胚胎期形成并不斷扇動,出膜后逐漸退化消失。從黃鱔的系統演化過程所見,說明黃鱔的祖先是有胸鰭的,因長期適應穴居生活,胸鰭才逐漸退化消失。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