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黃鱔屬魚綱、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地方名鱔魚、長魚、羅鱔、田鰻、無鱗公主等。黃鱔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庫、池沼、溝渠等水體中。除西北高原地區外,各地區均有記錄,特別是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更是盛產黃鱔的地區。黃鱔在國外主要分布于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印度、日本、朝鮮也產黃鱔。
1.形態特征:黃鱔在淺水處用頭鉆洞,穴居生活。因此,體細長呈圓筒形,尾尖,體表富有粘液,頭大,吻尖,眼小,為皮膜所覆蓋,側上位,視覺不發達。喜趨蔭避光。嗅覺和皮膚的觸覺很靈敏,是攝食的主要感覺器官。黃鱔鰓退化,鰓絲很短,鰓蓋在頭下部合二為一,呈一橫裂。在水中不能單靠鰓呼吸,需要咽腔和皮膚進行輔助呼吸,特別是咽腔有皺褶的上皮,充滿微血管,可以直接呼吸空氣。夏天黃鱔常將頭伸出水面呼吸,并將空氣暫貯在咽腔中,因此黃鱔的喉部顯得特別膨大。黃鱔棲息的洞穴,一般在水下5-30厘米處,以便隨時將頭伸出水面呼吸。由于黃鱔能利用咽腔和皮膚呼吸,所以離水后可較長時間不死。若仔細觀察黃鱔的形態特征,還可發現細長的黃鱔體前段呈管狀,向后逐漸呈側扁狀。體長為體高的21.7~27.7倍,為頭長的10.8~13.7倍。頭長為吻長的4.5~6.1倍?诖,上頜稍突出,上下唇發達?诹押蠓缴爝_眼的后緣。上下頜骨有細小的頜齒,具上咽齒、下咽齒。幾種齒均由圓椎形齒尖與圓柱形齒基兩截組成。齒呈不規則排列,大小也不一致。鰓3對,無鰓耙,鰓絲羽毛狀,鰓絲數為21~25條。鰓孔較小,左右鰓孔在腹面合并為一。有鼻孔兩對,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緣上方。脊椎數多,肛前椎數一般為84~97節,常見數為93節,尾椎數為75節左右。腸短,無盤曲,伸縮性大,腸中段有一結節,將腸分為前后兩部分,腸長度一般等于頭后體長。鰾已退化。心臟離頭部較遠,在鰓裂后約5厘米處。體光滑無鱗,側線發達,稍向內凹。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成低皮褶,與尾鰭相連,尾鰭小。黃鱔體呈黃褐色,具不規則黑色斑點,腹部灰白色,最大個體體長70厘米,體重1.5公斤。
2.生活習性天然生長的黃鱔為底棲生活的魚類。棲于稻田、水庫、池沼及河溝中,常在田埂、堤岸和亂石縫中鉆洞穴居,亦喜棲于腐殖質多的水底泥窟中,在偏酸性水體中能很好地生活。喜集群穴居。夏出冬蟄,冬季棲息處干涸時,能潛入土深30~40厘米處越冬達數月之久。白天靜臥洞內,晚間外出活動,夜間常守候在洞口捕食。氣溫、水溫較高時,白天也出洞呼吸與捕食。攝食方式為噬食及吞食,食物不經咀嚼就咽下,食物大時,咬住食物后用旋轉身體的方式來咬斷食物,捕食后即縮回洞內。喜食活食,耐饑餓。對光和味的刺激不大敏感。
3.食性黃鱔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各種水生、陸生昆蟲及幼蟲(如搖蚊幼蟲,飛蛾,水生、陸生蚯蚓等)、大型浮游動物(枝角類、橈足類和輪蟲類),也捕食蝌蚪、幼蛙、螺、蚌及小型魚、蝦類。此外,兼食有機物質碎屑與絲狀藻類。其食物組成中也有不少浮游植物(黃藻、綠藻、裸藻、硅藻等)。人工養殖黃鱔可以投喂小魚、小蝦、螺螄肉、蜆子肉、蚯蚓、福壽螺肉、蠅蛆、黃粉蟲以及各種動物內臟,也可投喂少量商品飼料,如麩皮、煮熟的麥粒、菜類,或投喂鰻魚人工飼料。黃鱔也食浮萍、瓢莎等天然水生植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