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病蟲害防治
1、蚜蟲、白粉虱、美洲斑潛蠅的防治
1.1設防蟲網阻蟲。溫室通風口用尼龍紗網密封,阻止蚜蟲、白粉虱遷入。
1.2鋪設銀灰膜驅避蚜蟲。將銀灰膜剪成10―15cm寬的膜條,膜條間距10cm,縱橫拉成網眼狀。
1.3黃板誘殺蚜蟲、美洲斑潛蠅。每畝30―40塊黃板,高植株頂部,等距離懸掛,當黃板粘滿蟲時,更換黃板(或重涂機油),一般7―10天更換一次。
1.4煙劑熏蒸:當發現有蚜蟲、白粉虱、斑潛蠅出現時,優先選用煙劑熏蟲,如煙劑一號等。
2、軟腐病:發病前,可用1:1:200的波爾多液噴灑,以減少病害的蔓延。在雨前、雨后可噴農用鏈霉素250×10-6(ppm即×10-6)或新植霉素200×10-6倍液,每6―7天一次,連噴2―3次。也可用農抗75-1的100倍液,用15亳升拌200克種子,晾干后播種;播前每公頃澆灌2250千克藥液在播種溝內;播后澆水前,用農抗75―1藥500克拌細土15千克,每公頃施375千克藥土在壟溝上,后再澆水。也可用菜豐寧b1拌種,每公頃用藥2250克;苗期每公頃用藥11500克,加水7500千克,澆灌根部。
3、菌核病
3.1癥狀苗期主要危害莖基部,初呈水漬狀淺褐色病斑,后變為棕褐色,潮濕時生白色棉絮狀菌絲,軟腐,無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莖部收縮。苗立枯狀死。豐株期主要侵害莖部或莖枝分杈處。初呈水漬狀稍凹陷的淡褐色病斑,后變為灰白色,繞莖一周后,向上、下擴展。潮濕時,病部生出白色棉絮狀霉層,莖內形成黑色裝菌核。干燥后表皮易破裂,纖維外露似麻狀,少部分呈淡灰、褐色相間的輪紋,最后植株枯萎死亡。果實被害,病斑褐以,水漬狀腐爛,表面長出白色菌絲體,里面有黑色菌核。該病保護地內發生較多。
3.2田間管理在保護地內,上午悶棚,提溫到30―35℃,下午應加強放風排濕,減少夜間結露,可減輕發病。侵染初期,加強田間調查,一旦發現子囊盤出土,應立即鏟除消滅。
3.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噴50%撲海因1000倍液;或50%速克靈1500倍液;或50%多菌靈6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倍液,上述藥之一,每6―7天一次,連噴2―3次。
4、日燒病
4.1合理密植:栽植時,適當加密株距,或采用叢栽的方法,即一穴栽植2―3株,增加單穴枝葉密度,減少果實受陽光直射的幾率。
4.2栽植生物屏障:每隔四行辣椒密植一行高稈或高秧作物,如玉米、高粱等,用以蔭,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弱日照度。
4.3品種:辣椒、小果型品種比甜椒、大果型品種抗病力強。生長勢強,枝葉繁茂的品種抗病力強。
4.4田間管理: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肥澆水,促使植株枝葉茂盛,減少果實外露遭光照射機會。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空氣濕度,防止果實表面水珠過多。及時防治病蟲害,避免早期落葉。
5、白粉病
該病寄生菌為內寄生菌,應選用滲透性強和長效藥劑。常用的有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50%多蓖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上述藥之一,每6―7天一次,連噴三次。
6、炭疽病:發病初期用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1:1:200倍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600倍噴霧。以上液劑每7―10天噴一次,施用2―3次,中間也可百菌清煙劑熏蒸2―3次。
7、瘡痂病:實行兩年以上輪作,不與易感病的茄科作物鄰作。
8、病毒病:種子消毒時用10%磷酸三鈉浸種20分鐘,注意防蚜蟲,發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噴霧,7天一次,噴2―3次,或用1.5%植病靈400―500倍噴霧,隔一天噴第二次,視病情7―15天噴第三次。
9、疫病:發病初期可用70%敵克松原粉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5―7天噴一次,連噴2―3次即可。
10、棉鈴蟲、煙青蟲:當百株卵量達5粒時開始用藥,選用bt乳劑200倍液,或15%安打懸浮劑3500―45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5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2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10%聯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