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大蒜為百合科、蔥屬草本植物,原產中亞,栽培歷史悠久。大蒜營養豐富,是人們喜愛的傳統調制品,經深加工成系列產品后,可大量出口創匯。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大蒜貿易的發展,大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但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大蒜葉枯病也逐年加重,一般病田減產20%―30%,重病田減產50%以上,嚴重制約著大蒜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為了有效控制其為害,現將大蒜葉枯病的發生及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1、發病癥狀
大蒜葉枯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及薹莖等部位,以葉片發病為主。葉片受侵染后,表現出4種發病類型,尖枯型、條斑型、紫斑型和白斑型。病害發生嚴重時,葉片上病斑可穿過葉節向葉鞘延伸,使葉鞘枯黃。田間潮濕時,病斑表面產生褐色至黑色霉層。
a.尖枯型下部葉片初呈白色圓形斑點,逐漸擴展后,葉尖變成深褐色壞死,兩側隱約有紫褐色斜紋。
b.條斑型主要發生在中下部葉片。葉片染病,產生縱貫全葉的褐色條斑,沿中肋發展或位于葉片一側。
c.紫斑型整個生育期可見,為田間主要病斑類型。葉片受害,病斑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色澤較深為紫褐色,邊緣淡褐色,兩端有枯黃色壞死線,擴展蔓延后可使葉片枯黃。
d.白點型抽薹期上部葉片出現密集圓形、卵圓形白色小病斑,邊緣明顯。有些白斑后期發育成紫斑。
2、病原菌及傳播途徑
大蒜葉枯病病菌原菌為StemphyliumbotryopsumWallroth,稱匍柄霉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在田間地表和土壤中的病殘體上以及大蒜收獲后臨時堆放場所遺棄的病殘體上越夏,也可在蔥、韭菜等寄主上侵染越夏。大蒜出苗后,溫濕度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滴飛濺傳播侵染發病。該菌生長適溫為20―28℃;分生孢子形成適溫為23―28℃,萌發適溫為19―34℃。
3、發病條件
大蒜葉枯病的發生與田間溫濕度呈正相關,一般溫度越高,濕度趙大,發病越重。當旬平均氣溫在20℃左右,高濕時利于病害發生和流行。大蒜田管理粗放,整地質量差,田間坷垃大、高低不平,發病重。與蔥、韭菜混作,重茬連作地發病重。肥水管理不當,氮肥施用過多,底肥不足,發病重。種植密度大,田間通風不良,發病重。畦作地膜覆蓋栽培,發病輕。大蒜葉枯病的發生與其品種的抗病性密切相關,目前抗葉枯病大蒜品種較少,一般大紅皮蒜(改良蒜)、蒼山大蒜較抗病。
4、防治技術
4.1農業措施防治
a.清潔田園大蒜收獲后清除田間殘株落葉,嚴禁將殘株落葉隨意遺棄在田邊及溝渠中,應集中燒毀或妥善處理,以減少菌源積累。
b.輪作倒茬合理輪作倒茬,能破壞病原菌的生存環境,減少菌源積累。避免選蔥、韭菜、洋蔥茬口種植,宜與小麥、玉米、瓜類、豆類等作物輪作。
c.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耕作層松軟,土壤肥力高,保肥、保水性能強的地塊。一般覆膜大蒜比露地蒜晚播5―7d,行距20―25厘米,株距10厘米左右,種植密度每公頃37.5―45.0萬株,播后覆土2―3厘米,然后覆膜壓緊。采用覆膜栽培,能提高早期地溫,發根快,根系發達,莖葉生長旺盛,增強植株抗病力。
d.肥水管理施足基肥(腐熟的農家肥、草木灰和過磷酸鈣),苗期以控為主,適當蹲苗,培育壯苗。爛母后以促為主,抽薹分瓣后加強肥水管理,雨后及時排水,避免大水漫灌,盡量降低田間濕度。早播應防止低溫凍害。
e.選用無病種蒜留種用大蒜收獲后進行晾曬,待晾曬干后,選擇健壯、無蟲、無病、未退化的優良品種。提倡收前選株,收時選頭,播前選瓣。入選的蒜瓣要單種,作為留種田供第2年選種,留種田應及時防治病蟲害,徹底拔除病、劣、雜株。另外,還要有計劃地引進優良品種的脫毒大蒜,逐步替代本地退化的品種。
4.2藥劑防治
在大蒜葉枯病常發重病區,當大蒜苗期病株率達1%時,防治發病田塊;當植株上部病葉率達5%時,應全面噴藥防治。如天氣有利于病害繼續發展,應再噴藥防治。在大蒜孕薹期和抽薹初期,若天氣預報有雨或病葉發生較多時,應及時噴藥保護上部葉片和蒜薹。藥劑可選用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d噴一次,共噴2―3次,交替施藥,效果較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