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鱗翅目螟蛾科,是大葉黃楊、瓜子黃楊等綠籬植物上的食葉害蟲之一。它主要為害綠籬植物的頂梢及葉片,造成枝葉光禿,大大降低綠化及觀賞價值。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為害有逐年加重之勢。
分布與為害分布于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上海、江蘇、山東、河北、陜西、青海、西藏;危害黃楊木、瓜子黃楊、雀舌黃楊、冬青、衛矛。幼蟲吐絲綴葉結巢,取食葉片、嫩梢,尤喜危害新梢嫩葉,影響樹木的生長,嚴重時整株樹葉被食殆盡,樹冠上僅剩絲網、殘葉和碎片,加之黃楊木生長緩慢,再生能力差,往往枯萎死亡。
形態特征
1.成蟲:體長14毫米至19毫米,翅展33毫米至45毫米;頭部暗褐色,頭頂觸角間的鱗毛白色,觸角褐色;胸、腹部淺褐色,胸部有棕色鱗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閃光,前翅前緣褐色,中室內有兩個白點,一個細小,另一個彎曲成新月形,外緣與后緣均有一褐色帶,后翅外緣邊緣黑褐色。
2.卵:橢圓形,長0.8毫米至1.2毫米,初產時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為淡褐色。
3.幼蟲:老熟時體長42毫米至60毫米,頭寬3.7毫米至4.5毫米;初孵時乳白色,化蛹前頭部黑褐色,胴部黃綠色,表面有具光澤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較大黑斑,三角形,兩塊;背線綠色,亞背線及氣門上線黑褐色,氣門線淡黃綠色,基線及腹線淡青灰色;胸足深黃色,腹足淡黃綠色。
4.蛹:紡錘形,棕褐色,長24毫米至26毫米,寬6毫米至8毫米;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絲綴葉成繭,繭長25毫米至27毫米。
發生規律在山東地區1年發生3代,以第3代的低齡幼蟲在葉苞內做繭越冬,次年4月中旬開始為害,然后開始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見成蟲。成蟲多在傍晚羽化,次日交配,交尾后第2日產卵,卵多產于葉背或枝條上,多塊產,少數散產,每卵塊3粒至13粒,每只雌成蟲產卵123粒至219粒。成蟲晝伏夜出,白天常棲息于蔽陰處,受驚擾迅速飛離,夜間出來交尾、產卵,具趨光性。幼蟲孵化后,分散尋找嫩葉取食,初孵幼蟲于葉背食葉肉。2至3齡幼蟲吐絲將葉片、嫩枝綴連成巢,在內部食害葉片,呈缺刻狀。3齡后取食范圍擴大,食量增加,危害加重,受害嚴重的植株僅殘存絲網、蟲皮、蟲糞,少量殘存葉邊、葉緣。4齡后轉移為害,遇到驚動立即隱匿于巢中,老熟后吐絲綴合葉片作繭化蛹。
防治措施
1.冬季清除枯枝卷葉,將越冬蟲繭集中銷毀,可有效減少第2年蟲源。
2.利用其結巢習性,在第1代低齡階段及時摘除蟲巢,化蛹期摘除蛹繭,集中銷毀,可減輕當年發生蟲害。
3.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誘殺,成蟲發生期設置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進行誘殺。
4.藥劑防治:防治關鍵期為越冬幼蟲出蟄期和第1代幼蟲低齡階段,可用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2000倍液等,還可使用一些低毒、無污染農藥及生物農藥,如阿維菌素、B.T乳劑等。
5.保護利用天敵:對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白僵菌以及寄生蠅等自然天敵進行保護利用,或進行人工飼養,在集中發生區域進行釋放,可有效地控制其發生危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