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水稻缺鉀發僵,稱為赤枯病,早晚稻都有發生,發病后,水稻生育期一般延遲10~15天,減產2~3成,嚴重的減產5成以上。
一、病癥一般在稻田返青后開始發病,直到插種后的1個月左右發病達到最高峰。稻株生長停頓,株型矮小,葉色深綠,植株從下葉漸向心葉、葉片從葉尖向葉基逐漸轉為黃色至黃褐色,并發生赤褐色大小不等的斑點或斑塊,這些斑點或斑塊逐漸增多擴大連成條斑(有的品種葉色赤褐,但不生有任何斑點),全葉或整株變為赤褐色,只有少數心葉保持綠色、無斑點,有的嫩葉中脈先呈黃白色,后來出現赤褐色斑點或斑塊,遠看稻田象被火燒焦一樣。有的葉梢及莖稈上也發生褐色條斑,剖視莖基節與節間變黑發臭。發病嚴重時,全株從下葉開始漸次枯死。發生赤枯病的稻株根系均易老化腐朽,細根易脫落,新根少,呈黃褐色至暗赤褐色,后多變黑發臭,甚至腐爛。
二、病因赤枯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中毒發僵,由于土壤通氣條件不良,氧氣缺乏,還原作用增強,氧化還原電位降低,有機物質在厭氧分解過程中,產生可溶性二價鐵、有機酸、硫化氫等還原性有毒物質,使稻根中毒發黑,甚至腐爛。白色的新根少或不發新根,稻根的吸收能力大大降低,特別是鉀的吸收顯著減少,打破了稻株體內鉀和氮吸收量的平衡,使鉀、氮比顯著降低,容易發生赤枯病或缺鉀癥。病株缺鉀后,體內蛋白質合成受阻,生長處于停頓狀態。二是冷害發僵,如山區的冷水田、銹水田,由于水溫和土溫較低,稻根生長緩慢,從而減少了養分的吸收面積;同時,土壤中含還原性的二價鐵多,妨礙稻根對養分的吸收,也影響了鉀的吸收而誘發赤枯病。
三、防治措施防治水稻赤枯病的關鍵是改良發病田土壤。對排水不良的爛泥田和山區的冷水田、銹水田,通過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沙田摻泥、泥田摻沙、增施磷鉀肥料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改善土壤團粒結構,達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對已發生赤枯病的稻田,可采用如下辦法挽救:
(1)立即排水擱田,增施磷鉀肥,如施用氯化鉀、過磷酸鈣或草木灰混石灰、腐熟糞水等,施后露田,待稻株發生新根后再灌淺水,以提高土溫,改善土壤透氣性,加速肥料分解,中和酸性,消除有毒物質,促使稻株較快恢復生長。
(2)對土壤浮糊、扎根不良的稻田可結合排水擱田,畝施石膏粉5~10公斤,使土壤沉實,有利稻苗扎根。
(3)對土質差、肥力低、禾苗生長過弱的稻田,應同時追施速效氮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