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甘薯紫紋羽病,俗稱“紅筋網”、“留皮”等。
寄主作物:甘薯、馬鈴薯、大豆、花生、棉花、桑、茶、果樹、林木等。
病害診斷:為害薯塊和地下莖。病株表現莖葉萎黃,停滯不長。地下薯塊表面纏繞白色紗線狀物,以后線狀物逐漸變粗,顏色漸變成紅褐色至紫褐色。患病薯塊由上而下,自外向內逐漸發展以至薯肉腐爛,發出酒精味,薯皮因包有菌膜,質地堅韌。表皮破裂后,腐爛薯肉流出,僅空存“僵殼”。地下莖、根須染病,皮層易脫落。
致病菌為桑卷擔菌。菌絲初時無色,老熟后紫褐色。菌絲集成的菌索長紗線狀,不規則分枝。菌索后期集結形成子實體,上有發達的子實層,在子實層上并列著生著擔子,擔子圓筒形,擔孢子單胞,無色,長卵形。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索和菌核依附于病薯、病拐子上,或以擬菌絲遺落土中越冬。病菌在土中可存活4年。翌年越冬菌索和菌核產生菌絲體,菌絲體集法形成的菌絲束,在土壤中延伸,接觸寄主的根后即可侵入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軟組織,后蔓延到主根。病、健根接觸或從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絲體、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或雨水、灌溉水流傳播。病殘體漚肥未經腐熟施入田間也可傳播。另外,在病田放牧牛羊,或人進出病田,也會把病菌傳到無病田。
病菌在土壤中適應性強。低洼潮濕、積水地、砂質土、土層薄淺地發病重。植株缺肥,生長不良發病重。與桑、茶混種或間作容易發病,甘薯連作發病加重。酸性土壤利于發病。
防治措施:
(1)嚴格挑選種薯,剔除病薯,無病土育苗。
(2)不宜在發生過紫紋羽病的桑園、果園以及大豆、馬鈴薯等地塊栽植甘薯。最好甘薯與糧食作物倒茬。重病地應與禾本科作物進行4年以上輪作。
(3)施足充分腐熟糞肥及堿性肥料,如草木灰等。
(4)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早挖去,不要等到形成菌核再挖。并應將帶菌土壤一并挖盡,再填入無病土。病株周圍土壤灌20%石灰水消毒。
(5)發病初期在病株四周開溝阻隔,防止菌絲體、菌索、菌核隨土壤或流水傳播蔓延。
(6)發病初期可用36%甲基托布津懸浮劑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0%防霉寶水溶性粉劑800倍液灌根。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