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甘薯黑星病,也稱黑斑病。
〔病原菌學名〕AlternariabataticolaIkata.
〔寄主作物〕甘薯。
〔病害診斷〕為害葉片,葉柄和莖蔓。葉片發病,初時產生水漬狀褐色斑點,擴展后病斑圓形、橢圓形,大小3~5毫米,褐色。后期病斑中心灰褐色,周圍褐色,再外層為淡褐色,與健全部交界處為黑褐色,形成濃淡交替的同心輪紋。病重時,病斑匯合,致使葉片變黃以至脫落。葉柄及莖蔓上病斑梭形、橢圓形,褐色至黑褐色,稍凹陷。發生重時,病斑包圍葉柄,致使連接的葉片變黃干枯。濕度大時,病斑上生淡黑色霉狀物。致病菌為甘薯鏈孢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3根束生,褐色,色澤均一,基部細胞稍大,不分枝,正直或微彎,無膝狀節,具1~4個隔膜。分生孢子單生,倒棍棒形,淡褐色,具5~12個橫隔膜,0~3個縱隔膜,隔膜處有縊縮,嘴喙稍長至長,不分枝,色淡,具0~3個隔膜。
〔發病規律〕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薯上在窖內越冬。帶菌種薯育苗可使幼苗發病,并病苗可作遠距離傳播。田間發病后,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病害潛育期3~7天,再侵染頻繁,溫濕度條件適宜病害發展很快。病害較喜溫濕條件,發病適溫24~25℃,多雨、重霧、露大發病重。土質瘠薄、耕層淺、肥水不足病情重。
〔防治措施〕(1)種薯消毒,可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浸泡5分鐘。(2)翻耕土壤,施足糞肥。適時追肥、灌水,使植株生長旺盛。(3)注意田間衛生,發病初期摘除初始病葉,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并深翻土壤。(4)藥劑防治。應及早噴布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