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黑縫油菜葉甲EntomoscelissuturalisWeise俗名綿蟲、黑蛆,屬于鞘翅目葉甲科,該蟲是為害油菜的一種主要害蟲,國內分布在河北、山西、陜西、江蘇、甘肅等省。可以為害油菜、芥菜、青菜、甘藍、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
為害特點以成、幼蟲為害油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嚴重的葉片被吃光,咬掉生長點,造成缺苗斷壟乃至毀種。
形態特征
成蟲雄體長約6mm,雌蟲8mm;頭黑色,頂部具1月牙形黃色斑;復眼和觸角黑色,棒狀11節;前胸黃色,發達,中部具1“凸”字形黑斑,兩側各具1小黑點,鞘翅黃褐色,小盾片和鞘翅中縫黑色;頭、胸、腹、腹面及3對足均黑色。頭部深嵌入前胸,具粗刻點,觸角向后伸達鞘翅肩部之后。前胸背板寬,后緣中部拱弧,表面刻點粗密。小盾片半圓形。鞘翅刻點稀。雌蟲腹部大,末端露在鞘翅外。
卵長橢圓形,長1.8mm,黃色至橙色。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約10-13mm。背黑褐色,紡錘形,腹面淺黃色;頭黑褐色,前胸、腹末節深褐色,余各節背面具3排大小不一的深褐色肉瘤,瘤上生剛毛。
蛹裸蛹,淺黃色至橙黃色,蛹長6-7mm。
發生規律甘肅、陜西、山西等省年生1代,以卵在油菜根部表土內、土縫中、土塊或枯葉下越冬。翌春油菜返青時開始孵化,幼蟲期4齡,3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害油萊、芥菜、白菜等,幼蟲喜在8-17時為害,夜間、早晚及陰雨天潛伏在土塊下,幼蟲喜光,有假死性,5月上旬后,老熟幼蟲鉆入土中2-6cm處筑土室化蛹,經10-15天羽化為成蟲。5月下旬進入羽化盛期,成蟲出土后繼續為害,待油菜黃熟后,成蟲潛入土中10-22cm處越夏,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成蟲又復出為害幼苗,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交尾產卵,雌蟲把卵產在油菜根部土縫中,20-40粒聚成小堆,每雌產卵200粒左右,11月上旬雄蟲多死于地面。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種植抗蟲品種。冬、春油菜品種搭配種植,生產上春油菜發生蟲害輕,因此擴大春油菜種植面積,可有效控制該蟲為害。
(2)加強田間管理。增肥灌水,科學施肥,做到壯苗抑蟲,減輕為害;收獲后深翻土地,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來年蟲源基數。
(3)藥劑防治。
①土內施藥。每667m2用2.5%辛硫磷粉2kg拌細土30kg,于播種時撒入土表,然后耙入或翻入土中,可防治越夏成蟲及越冬卵塊。
②油菜出土后至越冬前,發現成蟲遷入田內為害時,噴灑2.5%辛硫磷粉1-1.5kg,殲滅成蟲,防止產卵及越冬。
③油菜返青前,定期、定點檢查卵塊密度和孵化率,每m2內有一堆卵塊,孵化率高于80%,在油菜返青后抽苔前,幼蟲初發階段噴撤2%巴丹粉劑,每667m21.5-2kg。
④油菜結莢期發現羽化成蟲為害時,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1500倍液、20%氯·馬乳油1500-2000倍液、0.6%無名霸(苦參煙堿醇液)l000-1500倍液。
常用藥劑辛硫磷、巴丹、馬拉硫磷、功夫菊酯、氯·馬、無名霸。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