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油菜霜霉病又叫龍頭病、黃油菜,是我國各油菜區重要病害,以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受害重,春油菜區發病少且輕。一般發病率10%-50%,嚴重發病可達100%,嚴重降低油菜產量。
癥狀葉片正面出現灰白色、淡黃色或黃綠色周緣不明顯的病斑,病斑因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葉背密生白色霜狀霉。病斑多時相互連接,使病葉局部或整葉枯死。
病原Peronosporaparasitica(Pers.)Fr.(異名P.brassicaeGaumann)稱寄生霜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不具隔膜,蔓延于細胞間,靠吸器伸入細胞里吸收水分和營養,吸器圓形至梨形或棍棒狀。從菌絲上長出的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生或2-4根束生,無色,無分隔,主干基部稍彭大,作重復的兩叉分枝,頂端2-5次分枝,全長154.5-515μm,主軸和分枝成銳角,頂端的小梗尖銳、彎曲,每端常生一個孢子囊。孢子囊無色,單胞,長圓形至卵圓形,大小19.8-30.9×18-28(μm),萌發時多從側面產生芽管,不形成游動孢子。卵孢子球形,單胞,黃褐色,表面光滑,大小27.9-45.3μm,卵球直徑12.4-27.5μm,胞壁厚,表面皺縮或光滑,抗逆性強,條件適宜時,可直接產生芽管進行侵染。該菌系專性寄生菌,只能在活體上存活,且具明顯生理分化現象。
據報道我國十字花科霜霉菌分蕓薹屬、蘿卜屬和薺菜屬3個變種,主要區別是各自侵染能力不同。蕓薹屬變種對該屬侵染力強,對蘿卜侵染力弱,不易侵染薺菜;蘿卜屬變種對蘿卜侵染力強,對蕓薹屬植物侵染力弱,不侵染薺菜;薺菜屬變種,只侵染薺菜,不侵染其他十字花科植物。在蕓薹屬變種中,據致病性差異又分為6個生理小種,油菜霜霉菌屬蕓薹變種1號小種,為P.P.f.rapiferae專業型。油菜霜霉菌產生孢子囊最適溫度8-12℃。孢子囊萌發適溫7-13℃,最高25℃,最低3℃,侵染適溫16℃。菌絲在植株體內生長發育最適溫度20-24℃。卵孢子在10-15℃,相對濕度70%-75%條件下易形成。
發病特點冬油菜區,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糞肥里和種子內越夏,秋季萌發后侵染幼苗,病斑上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冬季病害擴展不快,并以菌絲在病葉中越冬,翌春氣溫升高,又產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再次侵染葉、莖及角果,油菜進入成熟期,病部又產生卵孢子,可多次再侵染。遠距離傳播主要靠混在種子中的卵孢子。至于近距離傳播,除混在種子、糞肥中的卵孢子直接傳到病田外,主要靠氣流和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孢子囊由于孢囊梗干縮扭曲,則從小梗頂端放射至空中隨氣流傳到健株上,傳播距離8-9m,土中殘體上卵孢子通過水流流動,萌發后產生的孢子囊隨雨水濺射到健康幼苗上。
孢子囊形成適溫8-21℃,侵染適溫8-14℃,相對濕度為90%-95%,有報道低于15℃經4-6小時萌發,12小時附著孢形成。光照時間少于16小時,幼苗子葉階段即可侵染,侵染程度與孢子囊數量呈正相關,孢子囊落到感病寄主上,溫度適宜先產生芽管形成附著胞后長出侵入絲,直接穿過角質層而侵入,有時也可通過氣孔侵入,菌絲侵入后擴展7-8μm,并在表皮細胞垂周壁之間中膠層區生長,后在細胞間向各方向分枝,在寄主細胞里又長出吸器。電鏡下觀察發現,最初與菌絲接觸的細胞壁局部膨大,出現微纖維結構,吸器的分枝則通過大小為1-2μm的孔洞侵入,圍繞吸器基部形成類菌環結構,吸器膨大時,產生寄主原生質膜的成鞘作用。當細胞中營養消耗完以后,細胞開始死亡,表現組織變黃或枯死。
該病發生與氣候、品種和栽培條件關系密切,氣溫8-16℃、相對濕度于90%、弱光利于該菌侵染。生產上低溫多雨、高濕、日照少利于病害發生。長江流域油菜區冬季氣溫低,雨水少發病輕,春季氣溫上升,雨水多,田間濕度大易發病或引致薹花期該病流行。連作地、播種早、偏施過施氮肥或缺鉀地塊及密度大、田間濕氣滯留地塊易發病。低洼地、排水不良、種植白菜型或芥菜型油菜發病重。[pagebreak]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
如中雙4號、兩優586、秦油2號、白油1號、青油2號、滬油3號、新油8號、新油9號、蓉油3號、江鹽1號、涂油4號等。提倡種植甘藍型油菜或浠水白等抗病的白菜型油菜。
(2)輪作倒茬。提倡與大小麥等禾本科作物進行2年輪作,可大大減少土壤中卵孢子數量,降低菌源。
(3)加強田間管理。
適期播種,不宜過早;合理密植,防止田間郁閉;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提高抗病力;合理灌溉,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和淹苗;收獲后結合深翻整地,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來年菌源。
(4)種子處理。
播種前精選種子,并進行種子消毒處理。可用種子重量1%的35%瑞毒霉或甲霜靈拌種。
(5)藥劑防治。
①重點防治旱地栽培的栽培的白菜型油菜,一般在3月上旬抽薹期,調查病情擴展情況,當病株率達20%以上時,開始噴灑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150-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64%殺毒礬M-8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6%露克星懸浮劑600-7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百菌清懸乳劑6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70L,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②在霜霉病、白斑病混發地區,可選用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加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
③在霜霉病、黑斑病混發地區,可選用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加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兼防兩病效果優異。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72%杜邦克露、72%克霜氰、72%霜脲錳鋅或72%霜霸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提倡施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
常用藥劑霜疫靈、百菌清、普力克、殺毒礬M-8、露克星、甲霜靈·錳鋅、乙膦·錳鋅、百菌清、霜疫靈、撲海因、霜脲錳鋅、克霜氰、杜邦克露、霜霸、安克·錳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