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油菜菌核病又名莖腐病,苗期到成熟期都會發生,以終花期到成熟期發病較重。病菌主要危害油菜的葉、葉柄、莖稈、花和莢。油菜菌核病是銅仁地區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自然病株率20%~30%,自然病指10~15。2002年在該地區嚴重發生,病情為歷年之最。2003年5月中旬,筆者調查了90塊典型田塊,自然病株率為1%~100%,平均75.8%,自然病指為3~100,平均63.4,造成產量損失平均在30%以上,嚴重影響了油菜的產量和品質,F將油菜菌核病的發生特點、重發原因、臨床癥狀和治理對策介紹如下,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參考。
1發生特點
1.1始見期偏早,盛發期提前據觀察,莖病株4月20日始見,4月底5月初進入發病盛期,始見期和盛花期都比常年提早7d左右。
1.2發生普遍,危害損失嚴重經過典型田塊調查,幾乎所有的田塊都發病,其中65%田塊偏重以上程度發生,重的田塊導致減產50%以上。
1.3不同類型田塊間發病差異顯著據調查,匯油50、中油821等品種的發病明顯輕于蓉油4號、蓉油6號,適期用藥防治1次的病指平均為35.8,防治2次的病指平均為18.3,病情顯著輕于未用藥防治的田塊。
2重發原因分析
2.1氣候條件有利2002年,該地區氣候對油菜菌核病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冬春氣溫持續偏高;②4月下旬雨日數偏多,雨量偏大,此時大面積油菜處于終花期。以前的研究表明,花期遇水的時間長則發病重;③發病盛期的5月上旬雨日數達6d,同時句平均氣溫比常年略高,高溫高濕條件對病情發生、發展十分有利,導致發病株率達76%。
2.2主栽品種耐病性差對90塊田塊的調查結果表明,蓉油4號、蓉油6號、秦油2號、匯油50、中油821及自留種油菜田的自然病株率分別為91%、98%、75.1%、57.1%、53.4%及40.2%。自然病指分別為79.8、95.2、56.1、40.1、41.2及29。
2.蓉油4號、蓉油6號的耐病性顯著比其他品種差。
2.3栽培管理不到位,油菜長勢弱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本區油菜大多數田塊播種密度過大,肥料投入較少,溝系配套率不高,造成油菜長勢普遍較弱,抗逆性差,從而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發生。
3危害癥狀
3.1苗期在油菜莖基或葉柄處形成紅褐色斑點,后逐漸擴大成白色斑塊,表面有白色絮狀菌絲。
3.2葉面多從油菜基部老葉開始發生,初期出現暗綠色水漬狀斑塊,后變成圓形或不規則的暗綠色大斑導致全葉腐爛。在空氣濕度較高時,病部生出白色絮狀菌絲。
3.3莖部初期病斑呈水漬狀,逐漸發展成淺褐色橢圓形病斑,后發展成白色不規則形大斑,略凹陷,當空氣濕度較高時莖部易腐爛。發病后期,病部縱裂維管束外露如麻絲狀,病部莖稈皮層碎裂,極易折斷,內、外部可見白色絮狀菌絲。莖部發病后,可使全株或部分分枝枯死。
3.4花瓣病初病斑呈水漬狀,后變成黃褐色小斑,易脫落。當空氣濕度較高時,病花瓣迅速腐爛。
3.5角果病初病斑呈水漬狀,后變白色。在高溫條件下,角果外出現白色絮狀菌絲而形成小菌核。
4防治對策
4.1廣泛開展農業防治首先,要選擇耐病的油菜品種,在推廣新的油菜品種時,要把其耐病性同豐產性、品質等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其次,調整株行距,降低栽培密度,以便施藥、施肥,起到防病增產作用。第三,在花期摘除莖稈中、下部的病、黃、老葉,對減輕菌核病危害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2切實掌握防治有效適期根據對油菜分期用藥試驗的結果,以主莖開花株率95%、100%用藥的防效最高,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kg/公頃的防效可達68.5%,隨著用藥時間的推遲防效明顯下降,但在油菜終花期用藥仍有49.6%的防效。這說明整個花期都是防治菌核病的有效時期。
4.3合理選擇最佳藥劑目前,生產上用來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藥劑很多,但大多是以多菌靈為主的復配劑。該藥劑存在著2個問題,一是多菌靈的有效含量普遍不足。根據試驗結果表明,單用多菌靈有效用量需945g/公頃才能保證一次防效達70%左右;二是在部分地方菌核病菌株對多菌靈已產生抗性,從而導致多菌靈及其復配劑的防效明顯下降。因此,選擇藥劑要因地制宜,對仍用多菌靈及其復配劑的地方,要用足劑量,確保防治效果。對產生抗性的地方,宜選用其他類型的藥劑防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