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飼油1號是由我國著名油菜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大傅廷棟教授育成的我國第一個“雙低”(低芥酸、低硫苷)甘藍型春性三系雜交高產飼用油菜新品種。2007年通過了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該品種具有雜種優勢強、高產、優質、低溫生長能力強。栽培技術簡單、營養含量豐富等特點,適宜在西北海拔2000m以下地區麥收后到冬季臨凍之前的近3個月的土地空閑期復種。飼油1號復種充分利用了西北地區大部分一熟地區小麥7月中下旬收獲后土地休閑,8、9月份雨熱同季的特點,將種植業與畜牧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了雙低油菜由收獲籽粒油用向收獲營養體飼用或肥用的轉變,并將西北1年1熟1單種植模式,轉變成為“1糧1草”1年2季成熟的種植模式。
1選育經過
飼油1號是2000年用母本不育系P9AxP14B與父本Sv02002R配制的三交雜種(代號為00SNl22)。母本不育系P9A是波里馬雄性不育系1141A與保持系―1“P9B”雜交、連續回交育成;保持系―2“P14B"是275Bx285BF5雜交育成;恢復系Sv2002R(父本)是從瑞典雙低品系SW2002中選株育成。2001年在甘肅和政縣第一次參加麥后復種飼料試驗,2002年開始在全省范圍內示范種植,2003―2004年繼續在和政縣做復種試驗。2005―2006年在和政縣、古浪縣、靜寧縣、民樂縣、玉門鎮區試平均產量為3586.25kg/畝,最高產量可達5800kg/畝。2007年通過了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2特征特性
飼油1號(00SNl22)屬甘藍型春性雄性不育系雙低三交種,苗期生長旺盛,葉色濃綠,上有少量蠟粉;半直立,莖稈粗壯(莖粗為0.3cm―1.Ocm),種子紅褐色,千粒重3.3g,芥酸含量為O.2%,硫苷含量為16.59umol/g餅,粗脂肪45.98%,粗蛋白21.44%,粗纖維11.65%,粗灰分17.00%,鈣1.79%,磷0.464%。甘肅省麥后復種出苗后約50天左右抽薹,80-90天開花。經農科院植保所在自然感病條件下田間鑒定:在苗期和成株期均未見菌核病、霜霉病病害發生。區試表明,飼用油菜飼油1號(00SN122)畝產鮮草分別較毛苕子、箭舌豌豆、草木樨和谷草增產662kg、818kg、1034kg和1263kg,增產率達22.64%、29.55%、40.53%和54.33%。5種飼草在同等條件下的產量表現趨勢為:飼油1號(00SN122)>毛苕子>箭舌豌豆>草木樨>谷草,飼用油菜鮮草產量位居首位,與其他幾種飼草相比,鮮草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3栽培要點
3.1整地、施肥
前茬小麥收獲后清除田中麥稈,然后淺耙2遍。播種時畝施尿素1kg作種肥,在油菜生長發育處于5―6葉期時進行追肥,畝追施尿素7.0kg。
3.2播種
麥收后灌水1次,然后將地淺耙兩遍,將種子均勻地撒入田中耱地1遍覆蓋種子;雨養農業區麥收后將地淺耕1遍,隨后將種子撒入田中后耱地1遍,并適當加大播量。為了提高鮮草產量,可根據土壤墑情于小麥收獲后適時早播。光熱資源不足地區也可在麥收前適時撒播于麥林中,使其早出苗。
3.3間苗除草
出苗后拔除田間自生麥苗,并適當間苗,畝保苗數控制在10萬-12萬株。
3.4灌水
全生育期一般灌3次水,播前1―2天灌第一水(出苗水),出苗后15天灌第二水(保苗水),油菜生長發育處于6―7片葉(苗高一般20cm左右)時灌第三水(促進生長水)。
3.5病蟲害防治
禁止使用對家畜有毒害作用的農藥和高殘留農藥。以苗期防治為主。防治菜青蟲,可用16%菜蟲一次凈2000倍液或50%農哈哈1000倍液噴霧防治。連噴2―3次。蚜蟲發生初期可用大功臣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連噴2―3次。鮮食的飼料油菜應注意農藥的安全間隔期。
3.6最佳收割期
通過對麥后復種飼用油菜飼油1號營養成分動態含量變化研究試驗,對產量最高和營養最佳吻合期進行研究得出:在抽薹現蕾期進行收割產量和營養達到最佳吻合,是收獲最佳時期。
4貯藏方法
一般在10月下旬左右初霜來臨時采收,然后將收割的油菜按1m的高度順墻堆放在背陰處,避免陽光直射,對其進行青凍貯藏。飼喂前將飼用油菜直接切成5cm左右長的小節,解凍后便可飼喂牛羊。對于具備加工條件的養殖大戶,宜青貯加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