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在常規棉種當家的年代,棉花播種多以直播為主,棉花種植密度較大,棉花的行距較小,棉花施肥撒施較多。當雜交棉大面積推廣運用之后,由于雜交棉的個體發育較大,棉田密度隨之不斷調減,棉花行距擴大,棉花施肥多數改撒施為條施或者穴施。當農用機械逐漸進入棉田之時,棉花行距進一步擴大,棉花施肥相應地改淺溝淺施為深溝深施。可見,施肥方式也是隨著種植方式不斷改革發生演變的。我們在大面積多點調查棉花生產情況時,常常遇到大田棉花施肥與棉花種植方式矛盾的案例,有的農戶偏施了氮素肥料,有的農戶一次投肥量過大,常引起棉花旺長或者瘋長,造成棉花過早封行,棉田蔭蔽嚴重,致使棉花蕾鈴大量脫落,或者坐桃之后因為棉花行距較窄,通風透光條件惡化,棉鈴成熟時間推遲,吐絮不暢,農民常把原因歸結為種子問題。而相同的棉花品種,在種植方式合理的棉田卻表現為增產豐收,原因是這些農戶的棉花做到了科學配方施肥,棉花行距較大,棉花田間環境及長勢表現為“下封上不封,中間一條縫,陽光照得進,空氣能流通,葉小棉桃大,株穩不上沖”,棉花自身生存的生態環境良好,因此,結桃多,吐絮暢。在雜交棉花面積較大的棉區,不斷改革種植方式,是創造棉花合理的生存空間、探索棉花高產的有效途徑之一。改革種植方式的優勢在于:一是便于機械下地耕作,有利于深中耕、深施底肥、高壟培土;二是便于追施肥料、防治病蟲、整枝打杈等田間管理;三是便于排水抗旱,增強抗災能力;四是棉花空間距離較大,光照充足,空氣流通,光合效率高,制造養分快;五是能充分展示雜交棉花的特征特性;六是坐桃快,成桃率高,脫落率低,爛桃少,因而能優質高產。現階段雜交棉種植面積較大,在種植方式上要改窄行為寬行,提倡寬行密株的種植方式,肥力水平較高的地方,廂寬宜于2~2.4米(含溝),種植兩行棉花,行距1~1.2米,株距0.45~0.5米,每畝密度1300株左右。肥力中等的地方,也可采用三等行的方式,但行距不能低于1米。以上的種植方式,在較高的管理水平下,棉花單株成桃一般45個左右,每畝成桃55000~65000個,每畝籽棉平均600斤左右是有望實現的。眼下,秋播生產正在進行,各地雜交棉種植較大的棉區,應及時總結棉花種植方式方面的經驗教訓,可隨即調整來年的種植方式,也可在冬季比較休閑的時節,繼續作好調整。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