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棉花的適宜密度,不僅關系到棉花個體和群體是否能協調均衡發展,還關系到對不同氣候的適應程度。所以這是棉花高產穩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在播種之前就要設計好,以做到全年主動管理棉花。通過多年份和多地、多點調查發現:北方棉區最容易實現棉花高產穩產的密度是每畝2500~3000株。按每株結優質鈴(每鈴棉籽至少24粒)18~22個計算,畝優質鈴為5萬到5.5萬個。可保證棉花畝產子棉穩定在275~300公斤。按理論計算,大行距90厘米、小行距50厘米(平均行距70厘米)、株距33.3厘米,密度應是2860株。所以一般中等地力,可以這樣設計。如果地力過壯或過弱,則可突破這個密度范圍。壯地單株結鈴多,可適當少留苗;弱地單株結鈴少,要適當多留苗,加大群體,不減少畝結鈴數。所以具體到每戶和每塊棉田密度應是不同的。播種時每條地都進行調整,壯地適當加寬行距,弱地適當縮小行距,達到密度與地力的最佳適應。當前在棉花生產上,關于密度有兩種非主流傾向。一種傾向稀植。強調品種好、地力壯,把密度定在2000~2200株之間。這種密度遇低溫或干旱年份很難高產。如果只有2000株,必須要求單株結優質鈴25個以上,才能實現畝5萬鈴的最低要求,這是很難達到的。有人怕增加密度會造成棉株旺長,這可用縮節胺控制。另一種傾向密植。強調地弱,棉棵長不起來,把行距縮小到60厘米左右,株距縮小到20厘米左右,每畝5000多株。如河北邱縣、威縣不少棉田。在這種情況下,棉株地上和地下環境都擁擠不堪,難以發揮個體生產潛力,最終也難高產。以上適宜密度是相對而言的,只能說比較適應當前北方棉區多數棉田的生產條件和管理水平,實現高產穩產機率大一些;其它管理技術也都對產量有影響,應該是:“稀植稀管,密植密管。”隨著對化控技術的熟練掌握,適宜密度還有上調空間。2010年國欣繁種農場畝產第一名的王重合場長,平均行距為71.5厘米、株距30.1厘米,每畝3097株,單株平均優質鈴18.0個,畝優質鈴55746個,380畝平均畝實產子棉310.1公斤(含水率僅9%)。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