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七、早衰現象主要表現:一是棉花結鈴盛期過后,葉片脈間失綠黃化,黃化葉片由距主莖最遠處開始由上向下、由外向里發展,葉片逐漸干枯脫落。二是棉花生長后期,葉片變紅,失去制造養分的功能。棉花早衰現象出現得越早,減產越重。
產生原因:一是土壤瘠薄,地力不足。土壤養分不能滿足棉花生長發育的要求;二是施肥不足。特別是鉀肥和氮肥不足,部分棉農怕施氮量大時,會造成棉花旺長;三是棉田干旱或積澇造成生長不良所致;四是徒長棉田,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失調造成;五是地膜棉發育早,根系衰老也早,以及地膜在生育期間不揭除,根系發育不良造成;六是高產田結鈴多,養分不能滿足棉花生長發育的要求造成。
對策:一是合理施肥。增施鉀肥和氮肥,鉀肥以基施或早期追施為宜,氮肥追施應掌握穩施蕾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二是遇旱澆水。澆水時應掌握隔溝小水輕澆,以防澆水后遇雨造成徒長。三是地膜棉在進入雨季后,及時將地膜揭除,以防膜下干旱,影響棉花根系發育。四是遇澇及時排水。
八、化控偏晚主要表現:在降水過多或肥水過量時,棉株高大、田間郁閉、通風透光不良,中下部蕾鈴脫落嚴重,造成產量下降,品質降低。
產生原因:棉農對肥水管理和化控的技術掌握不好,多在棉花旺長、甚至徒長以后再進行化控。
對策:一是對于有旺長趨勢的棉田及早化控,不要等到旺長以后再化控。二是追肥澆水和降雨以后,根據肥水情況及時化控。三是化控應從苗期開始,保持棉株穩健生長,助壯素用量一般苗期畝用1~2毫升,盛蕾至初花期6~12毫升,盛花結鈴期12~15毫升。四是化控濃度寧低勿高,化控后仍旺長的可在7~8天后再化控一次,全程化控3~4次。五是化控后遇旱及時澆水。
九、枯萎病、黃萎病主要表現:棉株矮化,葉片黃化,產生斑塊、網紋、青枯、落葉等多種癥狀,縱剖棉莖維管變褐,結鈴少,嚴重時整株死亡。枯萎病、黃萎病發病時間長,枯萎病從苗期開始發病,黃萎病從蕾期開始發病,病期三個多月,這兩種病害對棉花的產量影響較大。
對策:枯萎病、黃萎病菌在土壤存活時間長,目前尚無特效防治方法,控制病害發展的措施棉農掌握不好。一是選用抗病良種。二是培育壯苗,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三是枯萎病、黃萎病兩個發病高峰期,即6月中下旬現蕾期和8月份花鈴期,每隔7~10天用藥1次,連續用藥3~4次。四是降雨或澆水后形成一次發病高峰,降雨或澆水后及時用藥。五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加腐殖酸類葉面肥混合噴施,控制病害的發展。
十、盲椿象危害主要表現:子葉期幼芽被害,表現枯頂形成“公棉花”;葉片被害,形成“破葉瘋”;幼蕾被害則由黃變黑,2~3天后脫落;中型蕾被害則形成張口蕾;幼鈴被害產生水漬狀斑點,重則僵化脫落;頂心或旁心受害形成“掃帚棉”。
產生原因:一是隨著抗蟲棉的推廣應用,農藥用量大大減少,盲椿象由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且蟲體小,多傍晚以后活動危害,不易被人們發現。二是因盲椿象有遷飛習性,一家一戶單獨防治效果很差。
對策:一是根據棉花被害癥狀及時采取統一防治為好。二是用藥時間以傍晚前后,周圍棉田以村為單位統一防治為好,以縣、鄉統一防治更好。三是藥劑可選用乙酰甲胺磷加菊酯類農藥,或樂斯本加菊酯類農藥防治。四是噴藥時注意要噴勻打透,以葉片正反面都均勻著藥效果更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