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在察看會員棉田與棉農交流中,我發現不少棉農在棉花種植上存在不少誤區,把本來屬于不等式的東西自覺不自覺地認為是等式,直接影響了棉花的產量。
一、棉株高≠產量高,F在有不少地塊棉株齊胸深,甚至走進棉田不見人。加之密度偏大,造成棉田蔭蔽嚴重,蕾鈴大量脫落,下部爛鈴又多,養份沒少浪費,產量極不景氣。棉株達到齊腰深再好不過,要知道棉株的高低和產量的高低是不成正比的。
二、化控≠不讓棉株長。棉花一生要化控四次以上。而第一次化控是塑造理想株型的關鍵之舉,是四次化控中的重中之重。一般在6月20日前后進行。而此時提醒棉農噴縮節胺時,不少人很不情愿,總是把化控與不讓棉株長劃等號;貞莆盏脑瓌t:前輕后重,輕控勤控,少量多次。尤其是第一次,要用“極微量”,使棉株壯而不旺,穩鍵生長。
三、去早蕾≠不愛蕾。自從使用地膜以來,棉株生長大致提早了一個節氣左右。棉株的伏前桃大大增加。當提醒棉農去早蕾時,絕大多數棉農持否定態度。切記:不要或少要伏前桃,使棉株伏桃滿腰,秋桃蓋頂才是我們管理棉花的最終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適當稀植,留1-2個壯葉枝,去掉適量早蕾或剪去下部1-2個果枝,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四、畝留株多≠畝拾花多。棉花留苗密度本來是依地力而定的。地力越肥,留苗越稀,密度越小,否則反之。不少棉農愿意把苗留得密密的,基至有的生地畝留苗也在3700株以上,好像苗越多就拾花越多似的?擅花生長的結果,總與他們的愿望相反。
前幾天,筆者在保定滿城縣參觀了一會員的棉花。種的是欣抗4號,90厘米等行距畝留苗1800株左右,并且每株留有2至3個葉枝,當時每株已有40余個大鈴,畝產估計700多斤籽棉不成問題,人家說要拿800斤以上。象這樣,留苗密度稀,管理又方便,產量又高,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五、猛施肥≠猛增產。不時聽一些棉農講,為了棉花的豐收,每畝上了多少錢的化肥,比任何一年投資都多?擅藁▍s不好好長,還出現了嚴重的早衰。他們疑惑不解,甚至埋怨肥料買假了。問他們上的什么化肥,不少人上的是1:1:1的復合(混)肥(比如15-15-15或16-16-16),甚至有的只上了氮肥和磷肥,沒有鉀肥更沒有其它微肥。殊不知,棉花是一種喜鉀作物,棉花早衰,易得枯,黃萎病,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嚴重缺鉀造成的。轉基因抗蟲棉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是3:1:4.5?梢娾浄适嵌嗝粗匾。我們施肥也要講科學,如果某一元素嚴重過量的話,還會引起棉花發生一些其它病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