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所謂早衰就是指在棉花開花結鈴最好時期,因生育不良、營養失調、病情危害,棉葉過早脫落,導致鈴輕、子秕、纖維成熟差而大幅度減產的一種現象。根據調查,近幾年各地棉花早衰面積越來越大,對產量和品質的損害也越來越大,減產幅度達到20%~30%,重衰地達到40%,嚴重田塊絕收。
棉花早衰發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1.因病致衰。近年來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大爆發,是制約單產提高的最主要原因。由于發病對氣候的反應十分敏感,6~9月份只要氣溫低于28~30℃,加上高濕,混合病情就呈快速發生蔓延,其中7~8月份發生普遍,危害最重,由于病株恢復慢,產量損失最大。據觀察,暴發時間第一次在6~7月份,第二次在8月份。
主產區長達二三十年間斷連作老棉田,病情指數越來越高,棉株“落葉垮稈”更為嚴重。品種中轉基因抗蟲棉病情最重,產量損失最大。棉田長期保持濕潤,也易誘發病害而致衰。
2.因載鈴集中致衰。也是因為一些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前中期結鈴集中,由于生理負荷超重,后期如遇干旱和發病,很容易出現早衰。
3.因營養失調致衰。主要因為“紅葉莖枯病”發生而改變。大多由土壤營養失調引起。由于許多轉基因抗蟲雜交棉前期生長緩慢,營養生長不足,追施氮肥促進生長,因氮肥使用過多,有機肥和鉀肥施用不夠導致營養失衡。早衰癥狀在生長中期顯現,后期加快。只要8~9月份出現低溫過程,也易致衰。
4.因耕作制度和農田水利工程老化澇漬致衰。早衰還與連作有密切關系。這是多年耕作制度、棉田粗放管理和農田水利工程老化易澇漬等一系列問題所致。長期連作是棉花早衰的重要原因,由于連作導致棉田土壤病菌累計量增多,極易致衰。防治棉花早衰,奪取棉花優質高產。其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①調整布局,提倡合理輪作和深耕。在適宜產區的一縣之內和一鄉鎮之內,引導農民有目的把棉田由重病區向輕病地轉移,由病地向非病地轉移,對于枯黃萎病重發棉田,應合理輪作倒茬,長江流域棉區提倡水旱輪作,黃河流域棉區提倡小麥-玉米、小麥-大豆與小麥棉花輪作,輪作周期為3~5年。大力推廣免深耕土壤調理劑,改良土壤團粒結構,促進根系生長,實現健根壯株。
②建設高標準排灌棉田,實行調虧灌溉。在建設高標準棉田的墓礎上,實現排灌自如。由于棉花具有耐旱的生物學特征,重病地可適當減少灌水量和灌水次數。滴灌棉田要改持續灌溉為間歇式灌溉,保持棉田干濕交替狀態。
③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化肥。化肥提倡“減氮穩磷重施鉀肥”,在缺硼、缺鋅棉田增施硼鋅微肥。提倡增施鉀肥,推薦高產棉田氮與鉀的比例達到1∶0.8~1,中后期提倡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加70%甲基托布津混合液,有推遲控制發病、促進病株快速恢復的效果。
④搞好棉田土壤處理,降低病害發生。對于枯黃萎病棉田和連作棉田,經過多年試驗,采用98%敵克松或55%敵克松處理土壤,是控制棉花枯萎病發生,提高棉花產量的成功經驗,在棉田整地時,畝用96%敵克松二袋(每袋0.4千克)或55%敵克松三袋(每袋0.4千克)與所需化肥混合均勻施入棉田,一般可降低90%以上的棉花枯黃萎病發生程度,利用抵御病害入侵,可促進健根壯株,提高產量和品質。
⑤嚴格檢疫,控制擴散。一是嚴格檢疫,病地棉種必須經硫酸脫絨、消除種子短絨帶菌,控制病害的遠距離傳播。二是控制零星病田的蔓延,對初發地要拔除零星病株,田外焚燒,對重病田采用點片根除。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