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棉花是我場主要經濟作物,常年種植在2000公頃左右。干旱年份,被棉葉螨危害株率平均25%左右,個別田塊高達40%以上。我場于2005~2007年連續3年從師植保站引進捕食螨防治棉葉螨,防效突出,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明顯。
一、技術原理
捕食螨是以棉葉螨為食物的一種益螨,以螨治螨達到控制害螨危害的目的,可代替化學防治,是節本增效的措施之一。同傳統的防治措施相比,一是對人畜安全,符合有害生物防治原則;二是殺蟲目標明確,在害蟲危害作物之前被控制;三是使用簡便,不需藥械和水,成本低,防治效果好,而且持效期長;四是667平方米防治費用(10~15元)比化學防治(20~30元)低2倍左右,勞動強度低,工作效率比化學防治高數倍。
二、推廣設計
根據我場棉葉螨發生早、危害重的特點,計劃分3個時期釋放捕食螨。第1批投放時間6月3~8日,第2批投放為6月9~15日,第3批投放為6月16~21日。
1.根據蟲情監測情況,以棉葉螨發生初期作為最佳釋放時間。
2.對棉花長勢差、干旱的地塊重點釋放。
3.將捕食螨袋掛在棉花葉片的葉柄上,葉片自然遮陽,預防每667平方米掛6袋,棉葉螨輕度發生的每667平方米掛8~10袋,控制田、棉葉螨中度偏重發生的每667平方米掛15袋。
4.釋放捕食螨的棉田不能使用任何廣譜性殺蟲劑、非生物殺蟲和殺螨劑。
5.釋放后5~7天調查棉花被害和以益控害情況。
三、主要措施
1.蟲情監測
首先由技術員及連隊植保員準確調查紅蜘蛛危害的中心株數量,然后根據承包戶種植面積和確定的中心株數量,做出是否釋放捕食螨的決定,并根據配量計劃進行分配。
2.推廣培訓
用冬閑時節,開展“科技之冬”活動,并利用有線電視為廣大職工播放捕食螨新技術的使用方法。
四、效果分析
1.防治效果
6月上中旬~下旬,各連隊開展了對捕食螨防治棉葉螨被害情況調查統計。1~5天擴散2~3米,2~6天擴散2~5米,3~7天擴散3~6米。6月23日調查被害株率,捕食螨防治后棉田被害株率為0,化學防治的棉田被害株率為42.3%;6月28日捕食螨防治后棉田被害株率為0,化學防治的棉田被害株率為40.7%。
2.效益分析
①利用捕食螨防治棉葉螨,3年來少用殺螨劑2028.6千克,節約農藥費用40.57萬元。
②減少噴藥次數3~4次,減少噴藥用工費1.69萬元。
③我場14個連隊的棉田應用以螨治螨技術1100公頃,棉田增產12%,增產皮棉186噸,節約用水87噸。3年累計節本增效318.284萬元。
五、存在問題
1.捕食螨成蟲、卵個體小,肉眼上分辨困難,直觀效果不好。
2.捕食螨防治效果慢、周期長,個別職工私自噴灑農藥,造成個別棉田棉葉螨擴散。
3.個別連隊釋放捕食螨不連片,釋放量少,面積小,效果不理想。
4.運輸不便,保存設施不配套(如預冷設施等)。
六、解決辦法
1.進一步加大宣傳培訓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宣傳捕食螨的優點及使用方法。
2.加大組織工作力度。因使用捕食螨要求時間性、技術性較強,對捕食螨的組織、過數、發放、釋放等須統籌安排。
3.搞好蟲情測報。
4.捕食螨大面積應用推廣,應立足于條田連片,采取統一調查、統一收款、統一過數發放、統一釋放、統一檢查驗收防效的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