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2005年,新湖一場種植棉花5067公頃,籽棉總產26848.8噸,皮棉總產9945噸,單產籽棉353.27千克/667平方米。單產和總產均突破歷史最好成績。總產比2004年增加9848.8噸,增幅57.9%,比新湖一場歷史最高紀錄的2000年增收6148.8噸,提高29.7%。為此,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減負讓利,強化管理
1.強化干部管理
2005年新湖一場全面加強對干部的管理,制定了嚴格的制度來規范干部工作作風。公開場內財務狀況,加強場情教育,使干部們認識到,只有干出成績,才有出路,激發干群的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2.減負讓利
2005年我場對原有土地在統一標準下重新劃等定級,同時根據新的土地等級確定了上交利潤。2005年每667平方米土地承包利費由2004年的332元降低到2005年的180元,籽棉合同單產由2004年的每667平方米280千克下降到2005年的252千克,讓職工有超合同單產的潛力空間,激發了職工承包土地的積極性。
二、抓常規技術的落實
1.品種選擇
根據一場的氣候特點,我們選擇了新陸早13號作為主栽品種,新陸早10號、18-3、新陸早24號等作為搭配品種。
2.播前準備
冬閑進行種子人工粒選、電場處理及種子包衣,播前種子全部經處理后到位。
為保證清潔田園的質量,定做了人工摟耙1300余把,確保人手1把。進購小四輪摟耙機20余臺,扎膜滾10套。為達到良好的待播狀態,棉田全部用聯合整地機耙地。
播種機及早進行調試和改造,播前所有播種機全部達到待播狀態。對所有播種機覆土滾筒進行改造,減少了種穴錯位現象。
3.適時早播
嚴把播種質量關,加快播種進度。4月20日播種基本結束,4月25日滴灌地面布管結束,確保能及時滴出苗水。4月苗占總播棉花的85%以上。
4.強化中耕
2005年對所有棉田都進行了兩遍中耕。棉苗一顯行就中耕,不僅提高了地溫,而且促進了棉苗根系下扎,為蹲苗打好了基礎。
5.抓定苗質量
雙株和靠苗一直是困擾我場的田管難題。由于前幾年植棉過程中推廣的“1、2、1”和“缺苗斷壟處留雙株”的留苗方式在一些職工心里根深蒂固,我場專門組織現場會,從棉田中雙株、靠苗的具體長勢情況及667平方米保苗株數的對比上,讓職工了解雙株、靠苗的危害。對雙株、靠苗的檢查評比一直抓到打頂結束。秋季又組織全場干部和部分職工在有代表性的條田召開了“回頭看”現場會。
6.合理化調
2005年我場667平方米保苗株數平均為16800株,將株高控制在60~65厘米。為了控制始節高度,我場加大了頭遍化調縮節胺用量。新陸早10號、新陸早13號等前期生長勢較弱的品種,667平方米施縮節胺0.3~0.5克,其余生長勢較強的品種667平方米施縮節胺0.8~1克。現蕾后縮節胺667平方米用量為2~3克,打頂5~7天后667平方米用量為8~10克。
7.早打頂
為了實現早打頂,6月中旬我場組織生產辦技術人員和連隊技術水平較高的承包戶巡回在10個連隊宣傳早打頂的優點,并于6月23日召開現場會,要求各連隊大面積開始此項工作。由于前期準備到位,7月10日我場打頂工作全部結束。我場提出的目標是“8萬果枝,6萬桃”,實踐證明,果枝數高而產量不一定高。我場10連2號地實際單產361千克/667平方米,7月2日打頂結束,平均果枝數在5~6臺,正是由于早打頂,將有限的養分集中供應在5~6臺果枝上,提高了成鈴率,增加了單鈴重,促其早吐絮。而前幾年“10萬果枝,6萬桃”的目標,造成無效消耗過多,反而達不到高產。
8.綜合植保
2005年是多種病蟲害大發生的年份,場生產辦調查紅蜘蛛進地時間是5月11日,比歷年提前了10天左右,而且發生點多、面廣,來勢兇猛,持續時間長。棉鈴蟲在整個北疆大暴發。新湖一場僅人工捕捉棉鈴蟲發放獎金18萬元,人工擺放楊枝把13萬把,捕捉棉鈴蟲蛾子70余萬只。棉蚜5月中旬進入棉田。雙斑螢葉甲首次在我場危害棉花。針對以上情況,認真貫徹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最終將各種病蟲害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
三、實地確定頭水灌量
2005年,根據我場不同土質條件、不同灌水方式、不同播前灌水方式等進行實地挖查,測量墑情,確定最佳灌頭水時間。灌頭水時,又根據不同類型條件實地查看不同滴水水方的旁滲和下滲量,以此確定頭水滴水量。調查表明,頭水滴15~20立方米不適應我場的情況。我場6月8日開始個別地塊進頭水,6月15日大面積進頭水。由于蹲苗效果顯著,棉花根系已下扎30~40厘米,需要滴水30~50立方米才能滿足棉花的生理需要。
四、防止肥料流失
7月底8月初,由于種種原因,棉花出現早衰趨勢,我們每667平方米加施滴灌專用肥5~8千克,而且每水必帶肥。施肥重心后移,解決了棉花早衰的問題。棉花收獲后,場生產辦進行各棉花品種取樣檢測,單鈴重均超過測產時的理論單鈴重,平均超10%以上,單鈴重最大達7.15克。
五、勤檢查,勤研討
2005年新湖一場基本上每個星期、每個生產階段都要以現場會、檢查等形式組織連隊管生產的領導和技術人員進行評比、檢查。通過這種以點帶面的形式,從中找出田管中的差距和不足,及時彌補,促進整體水平提高。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