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2005年我場棉花單產低的原因,從總體上看,除了受環境、地理、氣候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視。
一、低產原因
1.品種布局多、亂、雜
2005年我場種植的棉花品種多達9個,多個品種的共存(尤其是同一輪作區品種的多樣化及個別地塊的一地多種現象),導致棉花生長不整齊,品級下降,產量降低,優良品種的特性得不到體現。
2.病蟲害的影響
枯,、黃萎病的蔓延、擴散,尤其是18-3、新陸早10號等品種在其生長中后期黃萎病的普發,導致減產10%左右;其次棉鈴蟲由原來的次要害蟲上升為當前的主要害蟲,棉鈴蟲、棉蚜、棉葉螨三種蟲害的共同影響,成為我區棉花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3.管理措施不到位
由于品種的多、亂、雜,再加上職工素質、管理措施不到位,品種更新后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栽培技術落實不到位,影響著棉花產量的提高。
4.土壤粘重板結
有機肥得不到大面積的施用,只靠化肥供給棉花生長所需的養分,造成土壤耕層板結,理化性質得不到改善,從而影響棉花正常的生長發育,最終造成產量下降。
5.土壤污染
作物耕層內存留了大量的殘膜,破壞了土壤結構,影響了土壤的通透性和農作物的正常出苗,影響了科學密植、扎根和生長發育。殘膜污染已成為影響棉花產量且難以根治的人為障礙因素。
6.棉花早衰
7月下旬至8月初,部分棉田紅葉莖枯病的普發造成棉花早衰,減產5%左右。原因在于葉片過早老化,喪失光合功能,造成頂部部分花蕾的干枯脫落,影響了蓋頂桃的形成。
二、改良對策
1.實行土地長期固定不變政策,加大生產資料自理的投放力度,通過鼓勵和提高職工的種地、養地積極性,增加對棉田中有機肥的投入,進而達到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的目的。
2.使用和推廣優質、早熟、豐產、抗蟲、抗病品種,實行1個地區種植推廣2~3個品種,1個輪作區只種植1個品種,便于強化管理和實施全程調控技術,從而達到塑造理想株型和合理的田間群體結構,進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棉花單產。
3.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適當擴大小麥種植面積,培養天敵生物群落,建立棉花生物保護系統,做到以益控害,防止并減輕害蟲危害。
4.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改變傳統農業大面積地平均投入的資源浪費做法,對作物栽培管理實施定位,按需求進行變量投入,提高各項管理措施的時效性、到位率,做到科學水肥管理,防早衰,從而達到節能降耗、豐產、優質、高效的目的。
5.壯大和充實基層植保隊伍,培養和使用專業精、素質高的技術人員,便于切實開展和抓好基層植保工作。
6.建立健全測報機構,完善蟲情測報制度,為防治工作提供準確信息,便于領導決策指揮生產。
7.通過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職工充分認識到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通過制定硬性指標和采取各項有效措施逐步消除地膜對土地的污染,走可持續性的農業發展道路。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