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棉花原本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荒漠草原上的多年生亞灌木或小喬木,也就是說棉花也是木本的,經過人類長期栽培馴化,才逐步成了一年生的作物.海島棉中至今還有多年生的木棉,人稱棉花樹。象小樹一樣,棉花的植株也有一個主莖,主莖的葉腋處可長出側枝,根據其形態和結構不同將這些側枝分成兩類,也就是果枝與葉技。果枝,顧名思義是開花結果的枝,果枝著生在主莖第3~7節以上的葉腋處,一般每株可長10~15個果枝。
果枝枝條曲折多節,每節長出一片葉和一個花蕾,營養條件好時還能長出小贅芽,不過該芽對棉花生產是無用的。每個果枝上著生的花蕾數因品種和枝條著生的上下位置不同而異,可有幾個至十幾個,但不是每個花蕾都能成鈴。但是,養分和溫熱條件畢竟是有限的,如任其發展不僅會使大量的蕾鈴脫落,那些晚生蕾鈴還可能遭霜凍,從而難以得到有價值的棉纖維。所以生產上要適時打去主莖莖尖,以限制果技數量,打去果枝的莖尖以限制晚蕾的出生,去掉無用的贅芽以使有限的營養供給早生大蕾鈴的發育。
葉枝在栽培學上稱為營養技,葉枝著生在棉花主莖基部的幾個葉腋處,即在果枝的下邊,長大了的葉枝與主莖有相似之處,只是節間長,葉片小,從它的葉腋中也能長出果枝,只是這種果枝又短又小,蕾鈴也小,脫落嚴重,所產棉纖維品質也差,葉枝斜向上方,有相當強的爭肥,爭水,爭陽光的能力,上竄很快,常常比打了頂尖的主莖還高出一頭,所以農民常稱之為"瘋杈"。
很顯然,葉枝的存在會與果枝爭"吃"爭"喝",造成群體郁蔽,導致果技的蕾鈴脫落和纖維產量,品質的下降.所以一般在葉枝還小的時候人們就把它連同主莖下部的老葉一起去掉,棉農稱之為"抹褲腿"。但在一定條件下葉枝對我們也有用處的,譬如說棉花早期主莖遭蟲害,雹災,可以把葉枝當主莖管理,挽回產量,這對棉花自身的生存繁衍也是有利的。更有甚者,近幾年我國有些地區的棉農不再"抹褲腿"去葉枝,而是保留主莖上全部的葉枝及4個左右的果枝,靠這些果枝和葉枝上長出的果枝生產棉花,農民稱之為"懶棉花"。顯然種植"懶棉花"有省工、省力等優點,但也有人指由這種管理辦法勢必影響棉纖維的質量,所以生產實踐中一定要因地制宜,通過實驗對比,選擇適宜的管理方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