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發展現狀
我國與印度、新幾內亞是世界三大甘蔗起源中心。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蔗糖業已成為我國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2001年,全國制糖行業總產值約250億元,其中糖料產值170億元。廣西農民甘蔗年收入近60億元,涉及農村人口2600萬人,其中有28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50萬人通過種蔗脫貧。云南農民甘蔗年收入25億元,涉及農村人口1200多萬人,“八五”以來,全省73個貧困縣中有24個縣的200萬貧困人口靠發展甘蔗生產脫貧致富。主產區甘蔗生產的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地方經濟起著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況
1.生產快速發展。2001年,全國糖料播種面積2481萬畝,總產8656萬噸,面積比1991年減少435萬畝,產量增加238萬噸。2001/02榨季食糖總產量820萬噸,比1991/92榨季增加28萬噸,其中甘蔗糖占全國食糖總產量的比重由1991年的79%提高到2001年的90%。目前我國已成為居巴西、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食糖生產國。2001年,我國甘蔗平均畝產4.04噸,比1991年提高0.14噸,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地區間單產差異大,福建、廣東畝產超過4.5噸,廣西4.2噸,云南4噸,而海南只有3噸。
2.布局逐步集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東南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業結構調整,我國甘蔗生產逐漸向西轉移,區域布局得到優化。2001年廣西、云南、廣東雷州半島甘蔗面積占全國糖料面積的比重由1991年的43.9%提高到60.9%,蔗糖產量占全國食糖產量的比重由63.4%上升至81.7%。我國最大的甘蔗基地廣西年種植面積穩定在780萬畝左右,蔗糖產量占全國的40%以上。目前,全國有359家糖廠,制糖能力780萬噸,其中甘蔗糖廠340家、制糖能力695萬噸,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海南等省區。
3.科技水平提高。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甘蔗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發展。建國初期在海南崖城設立了甘蔗育種場,粵、桂、閩、滇、贛相繼成立了省級甘蔗研究所,并在云南建立了國家級的甘蔗資源圃。“六五”以來,國家組織了4次育種攻關,先后審定通過了110個優良品種,其中桂糖11、粵糖63-237等20多個品種,成為不同時期的當家品種。
(二)主要問題
1.生產規模小。我國戶均甘蔗種植面積6畝,澳大利亞家庭農場平均1200畝,巴西戶均600畝,泰國戶均370畝;我國340家甘蔗糖廠日處理甘蔗一般為2000~3000噸,超過4000噸以上的不足30家,而國外糖廠一般為3000~6000噸,澳大利亞糖廠為8000~10000噸,美國佛羅里達州糖廠達24000噸左右。
2.立地條件差。我國甘蔗多種植在干旱、瘠薄的“望天田”,甚至是30度的坡地,生產基礎設施差,抗旱能力弱。廣西蔗區有效灌溉面積60萬畝,不足甘蔗面積的8%,云南有水澆條件的高產蔗區約50萬畝,僅占總面積的14.4%,而泰國有灌溉條件的蔗田占45%,巴西占50%,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為55%。由于甘蔗立地條件差等原因,造成我國甘蔗單產水平偏低。
3.技術水平低。我國甘蔗平均蔗糖份13.12%、產糖率10.5%,而澳大利亞平均蔗糖份15.43%、產糖率13.58%。澳大利亞從1979年就實現了收獲機械化,巴西、古巴的機械化收獲率也分別達到50%和72%,而我國仍處于手工收獲階段,每噸蔗收獲費用達30~40元,占甘蔗售價的1/4。我國日榨甘蔗3000噸的糖廠平均有職工600人以上,是國外同規模糖廠職工數的3~10倍;制糖煤耗是發達國家的2倍以上,制糖耗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10倍。
4.科技投入嚴重不足。“九五”期間,全國甘蔗育種攻關總經費僅為140萬元,共育成13個品種,平均每個品種僅投入10萬元,為國外甘蔗品種投入的1/100。
二、市場前景與競爭力分析
(一)市場前景分析
1.“九五”期間食糖實際消費情況
我國糖的消費包括食糖和糖精兩部分。“九五”期間,我國食糖和糖精折食糖兩項合計年消費量1200萬噸左右,人均9公斤多。其中,食糖年均消費量850萬噸,人均6.8公斤(世界平均21.66公斤,亞洲12公斤,臺灣和香港地區25公斤);糖精用于食品和飲料行業的數量為7000噸左右,按500倍甜度計算,相當于350萬噸食糖,約占糖消費總量的31%(國外糖精加上其他高倍甜味劑使用量占糖消費量的4%左右)。
2.2007年食糖需求及供給情況預測
需求情況。200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我國人均年食糖攝入量為9公斤,按14.3億人口計算,共需食糖1280萬噸,預測同期工業用糖120萬噸,合計食糖需求總量為1400萬噸。據此測算,2007年食糖需求量為1210萬噸(不包括糖精)。
供給情況。食糖供給包括國產食糖、進口食糖及糖精三部分。關于糖精生產,國家經貿委等七個部委已聯合發文(國經貿委運行[2000]500號),決定對糖精實行限產限銷,年內銷量將由1萬噸縮減為3000噸,全部為非食用。但考慮到限銷的難度,用于食品及飲料的糖精數量每年還會有1000噸左右,相當于50萬噸食糖。關于食糖進口配額,我國食糖最大進口配額量為195萬噸,其中國營貿易136.5萬噸(占70%)中的50萬噸必須進口古巴糖,非國有貿易的58.5萬噸(占30%)有可能成為現實進口量。既使利用嚴格控制進口的措施,使195萬噸配額實際兌現110萬噸,加上相當于50萬噸的糖精替代,2007年要滿足1210萬噸的食糖需求,國產食糖總量在2001年820萬噸的基礎上,需再增產230萬噸。如果最大配額量全部成為實際進口量,要滿足國內需求,也需增產食糖150萬噸左右。由于甜菜糖缺乏競爭力,食糖增加部分只能全部由甘蔗糖來承擔,因此我國甘蔗生產尚有較大發展空間。
3.國際食糖市場情況。近十年來,世界食糖產量基本在1.15~1.35億噸之間徘徊,全球食糖消費量受獨聯體國家經濟不振、中東地區政治動蕩的影響,增長乏力;世界食糖庫存量與消費量之比均大于40%,遠高于35%的正常值;糖價多在11美分/磅上下波動,近兩年一直低于9美分/磅。據國際有關糖業機構預測,世界糖價不可能上漲,供大于求的格局將繼續保持。
(二)競爭力分析
總體上看,目前我國食糖缺乏國際競爭力,但仍具有一定的競爭潛力。現實競爭力弱的原因是:
1.價格競爭乏力。目前國內食糖銷售價格2600~2700元/噸,國際原糖價格6美分/磅,按照20%配額內關稅(到2004年降至15%),每噸原糖進口到國內加工成白糖折合人民幣約2500元,比國內食糖價格低100~200元/噸。國內糖價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甘蔗生產成本高。我國為150元/噸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0%。我國甘蔗成本占制糖總成本的比例高達70%。二是出糖率低。由于我國糖廠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致使含糖率13%的甘蔗,出糖率僅為10%。三是企業勞動生產率低。我國糖廠人均年產糖10~20噸,而國外食糖主產國達200噸。四是企業財務費用過高。我國80年代后期建設的糖廠,由于資本金不足,基本上是靠銀行貸款修建,負債率一般都在80%以上(國外糖廠均在50%以下),導致許多糖廠制糖成本居高不下,平均噸糖財務費用在100元以上。
2.缺乏有效保護。食糖是世界上貿易保護程度最高的農產品之一,自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始終未能實現真正的自由貿易,世界食糖的平均關稅水平為97%。為保障供給安全,發達國家給予其糖業極大的保護和支持,多采用價格雙軌制,即以內銷高價盈利補貼低價出口,或以配額制來維持國內較高的糖價,保護糖業生產。世界食糖貿易量僅占總供應量的13~17%,由于各國保護,其價格高度扭曲,既不能代表世界食糖的總體價格,更不能反映世界食糖的制糖成本。若按目前世界原糖6美分/磅的價格水平,全世界幾乎沒有任何國家的糖業能夠生存。我國糖業是內向型產業,不具備到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與條件,要通過降低成本,正確運用WTO規則,有效地抵御國際食糖的過度沖擊。
我國食糖也具有一定的競爭潛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西部地區甘蔗比較優勢明顯。從有關專家對我國甘蔗生產和其他農產品的競爭力比較分析結果看,西部地區具有較明顯的比較優勢。同時,近年來我國甘蔗資源配置效率有所上升,社會凈效益從1991年的0.34元/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0.86元/公斤。
2.甘蔗單產和含糖率可望進一步提高。我國甘蔗育種工作已取得突破性進展,選育和儲備了一批畝產6噸、含糖率16%的品種和組合。我國甘蔗育種的轉基因、基因安全檢測、分子標記技術與世界先進產糖國家水平相當,可以在甘蔗品種選育和改良上發揮重要作用。
3.制糖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從2002年1月1日起,我國糖料的增值稅進項抵扣率由10%提高到13%,噸糖成本將減少60元;若在農村稅費改革中,通過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取消廣西、云南的甘蔗特產稅(按甘蔗收購價格的8%征收),噸糖成本還可以降低120元左右(按每噸蔗價170元計算)。僅此兩項稅賦的調整,食糖成本就可降低180元左右。目前廣東湛江市已取消甘蔗特產稅。
廣西、云南等部分縣通過糖廠改制、減輕稅負、改善甘蔗生產條件、推廣優良品種等措施,食糖生產成本已經控制在2500元左右,具備了與進口糖抗衡的一定能力。
三、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發展思路。以蔗區農民脫貧、增收為中心,以制糖企業技術改造為基本點,通過實施節水治旱工程,推廣良種和耕作機械,發展訂單生產,穩定種植面積,提高單產和含糖率(“雙高”),降低食糖生產成本,抵御國際市場沖擊,逐步實現食糖基本自給。
(二)發展目標。到2007年,3個優勢區域“雙高”甘蔗平均畝產由目前的4噸提高到5噸、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達到甘蔗生產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產量達到5000萬噸,食糖產量達到600萬噸,分別占全國的54%、60%和65%;國內食糖基本自給,并能夠抵御進口食糖沖擊。
四、優勢區域布局
按照氣候條件適宜、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制糖產業布局合理等原則,選擇桂中南部、滇西南部和粵西為全國甘蔗優勢區,包括48個縣(市)。
1.桂中南蔗區
該區包括廣西南寧、柳州等9個地(市)22個縣(市),近三年平均甘蔗種植面積590萬畝、產量2381萬噸,分別占廣西全區的72%和76%。
區域優勢:該蔗區自然條件優越,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8℃,有效積溫6800℃,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甘蔗生產的綜合條件與世界主要產糖國相比,處于中等水平。甘蔗生產穩定,旱坡地資源豐富,交通便利,良種覆蓋率達到7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區內現有糖廠56家,日處理甘蔗19.5萬噸,其中日榨能力4000噸以上的大型糖廠15家,2000~4000噸的中型糖廠32家,2000噸以下的糖廠9家。上市企業2家,中外合資企業3家。企業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處于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
發展目標:到2007年,甘蔗面積穩定在540萬畝,平均畝產5噸,蔗糖份14.5%,甘蔗產量2700萬噸以上,食糖產量340萬噸。甘蔗面積、產量、產糖量分別占三個優勢區的54%、54%和57%。建設“噸糖田”100萬畝。噸糖生產成本控制在2300元左右。
主要措施: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治旱面積達到60%以上;推廣高產高糖早熟品種;以“噸糖田”建設為紐帶,適度發展水田甘蔗;實行訂單生產。
2.滇西南蔗區
該區包括云南臨滄、玉溪等7個地(市)20個縣(市),近三年甘蔗種植面積284萬畝,產量1174萬噸,分別占云南省的68.3%和77.5%。
區域優勢:該蔗區地處南亞熱帶,屬內陸高原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2℃,有效積溫大于6400℃,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光熱資源充足,有益于甘蔗糖份積累。區內共有制糖企業46家,日加工甘蔗能力9.65萬噸,其中日榨能力4000噸以上的大型糖廠3家,2000~4000噸的中型糖廠20家,2000噸以下的糖廠23家,能夠滿足甘蔗生產發展的需求。
發展目標:到2007年,甘蔗面積穩定在280萬畝,平均畝產4.8噸,蔗糖份14.0%,甘蔗產量1350萬噸,食糖產量160萬噸。甘蔗面積、產量、食糖產量分別占三個優勢區的28%、27%和27%。建設“噸糖田”80萬畝。噸糖成本控制在2200元以下。
主要措施:加強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蔗區干旱缺水的問題;推廣耐旱高產高糖品種。
3.粵西蔗區
包括6個縣(市),近三年平均甘蔗種植面積184萬畝、產量815萬噸,分別占廣東省的67.2%和61.2%。
區域優勢:該蔗區地處南亞熱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3℃,有效積溫8000℃,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豐富的光熱資源和充沛的雨量,為發展糖蔗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甘蔗生產的綜合條件與世界主要產糖國相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優于同緯度的印度半島蔗區。區內共有制糖企業23家,日加工能力7.2萬噸,其中日榨能力4000噸以上的糖廠9家,2000~4000噸14家,糖廠平均規模居三大蔗區之首。良種覆蓋率接近80%,新技術應用較好,生產基礎條件和交通條件好于其他兩個產區。糖廠緊靠食糖的主銷區,食糖運費和銷售費用低。
發展目標:到2007年,甘蔗面積穩定在180萬畝,平均畝產5.2噸,蔗糖份14.5%,甘蔗產量950萬噸,食糖產量100萬噸。甘蔗面積、產量、食糖產量分別占三個優勢區的18%、19%和17%。建設“噸糖田”36萬畝。噸糖成本控制在2400元以下。
主要措施:重點推廣高糖品種,開展甘蔗收獲機械化試點,降低甘蔗生產成本。
五、主要建設項目
(一)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主要是建設田間小型水利設施。桂中南蔗區以移動式噴灌為主,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0萬畝,建設“噸糖田”100萬畝。滇西南蔗區以土壤改良為重點,建設和完善水澆地高優蔗田120萬畝,“噸糖田”80萬畝,并按“噸糖田”的設計標準完善相應農田水利排灌設施。粵西蔗區建設“噸糖田”標準化示范區36萬畝,新打機井200眼,并完善配套水利設施。
(二)良種繁育推廣體系
建設國家甘蔗改良分中心、農業部甘蔗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和農業部甘蔗及制品質檢中心。桂中南蔗區建設省級甘蔗新品種培育及展示中心,建設一批區域性良種擴繁基地,每個基地2000畝。滇西南蔗區建立甘蔗品種改良基地,加快國內外甘蔗品種的引進、篩選和擴繁,建立一批良種擴繁基地,每個基地2000畝。粵西蔗區建立省級良種選育及示范繁育中心,建設一批良種擴繁基地,每個基地2000畝。
(三)社會化服務體系
桂中南蔗區,建立2個具有一定規模、配套服務較完善的糖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站)。滇西南蔗區,改造20個糖料科技服務中心(站)。粵西蔗區,完善和提高重點縣(市、區)甘蔗良種與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20個重點鎮建立建全農技服務體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