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分布與為害】
全國各大豆產區都普遍發生,一般南方重于北方。本病是由大豆花葉病毒(SMV)、大豆矮化病毒(SSV)、花生條紋病毒(PSV)、苜;ㄈ~病毒(AMV)、煙草壞死病毒(TNV)等多種病毒單獨或混合侵染所引起。受害植株豆莢數量減少,百粒重降低,褐斑粒增多。常年減產5%―7%,重病年減產10%―25%,個別年份或少數地區減產可達95%,甚至絕收。并且病株豆粒蛋白質含量及油含量減少,影響種子商品價值。
【癥狀】
由于大豆品種不同,氣溫高低、病毒種類以及感病時期早晚,表現癥狀常有很大差異。大約有以下幾種癥狀類型:
1、黃斑型一般與輕花葉型和皺縮花葉型混合發生。老葉上出現不規則形黃色斑塊,葉不皺縮。上部嫩葉多呈皺縮花葉狀。
2、芽枯型植株頂稍及側枝頂芽呈紅褐色或褐色,萎縮卷曲,最后變黑色枯死,并發脆易斷,植株矮化。開花期多數花芽萎焉不結莢。結莢期莢上生圓形或不規則褐色斑塊,莢多畸形。
3、褐斑型這是花葉病在豆粒上表現的癥狀。其斑駁色澤與豆粒臍部顏色有相關性:褐色臍的豆粒,斑駁呈褐色,黃白色臍的斑駁呈淺褐色,黑色臍的斑駁呈黑色。從病種子長出的病株上結的種子斑駁比較明顯。后期由蚜蟲傳毒感病植株結的種子褐斑粒較少。
4、輕花葉型葉片生長基本正常,只現輕微淡黃色斑塊。一般抗病品種或后期感病植株都表現為輕花葉型。
5、皺縮花葉型葉片呈黃綠相間的花葉,并皺縮呈畸形,沿葉脈呈泡狀突起,葉緣向下卷曲或扭曲,植株矮化。
6、重花葉型葉片也呈黃綠相間的花葉,與皺縮花葉型相似,但皺縮嚴重,葉脈彎曲,葉肉呈緊密泡狀突起、暗綠色。整個葉片的葉緣向后卷曲,后期葉脈壞死,植株也矮化。
【發病規律】
帶病毒種子是田間初次發病的主要來源。在大豆生長期中由大豆蚜、桃蚜、蠶豆蚜、苜蓿蚜和棉蚜等介體傳播病毒,進行多次傳毒侵染。構成病害流傳的因素為種子傳毒率高,介體蚜蟲發生早且數量大。特別是有翅蚜活動為害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種抗病性弱,播種偏等。一般干旱年份蚜蟲活動猖獗,病害發生重;氣溫在18℃左右時,皺縮花葉病發生最重,溫度在30℃以上癥狀隱蔽,大豆品種間抗病性有一定差異:有的品種抗蚜蟲,即蚜蟲不取食或著落率低;有的品種抗種傳,即不種傳或低種傳率。
【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①種植抗病品種,適期播種,使大豆開花期在蚜蟲盛發期前,減少早期傳毒侵染。②建立無病毒種子田,無病毒種子田要求在種子田周圍100米范圍內無該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種子田在苗期拔除病株、收獲前發現病株也應拔除。收獲的種子要求帶毒率在1%以下。病株率高或帶毒率高的種子不能作為下年種植的種子用。③加強種子檢疫,由于侵染大豆的病毒有較多種種傳毒病,因此加強種子檢疫尤為重要。引進的種子必須先隔離種植,要留無病毒株種子,再作繁殖用。④驅避蚜蟲,由于田間傳毒主要是遷飛的有翅蚜,且多是非持久性的傳毒,因此采取驅蚜或避蚜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大豆苗期用銀膜覆蓋土層。也可用銀膜條間隔插在田間,可起到很好的驅避蚜蟲效果。加強田間水肥管理,可以減少發病。
2、藥劑防治防治蚜蟲,應及時噴藥,消滅傳毒介體。常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用25%蚜螨清乳油2000倍液,或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用菊馬乳油(氰戊菊酯+馬拉硫磷)1000―2000倍液,或10%增效樂果500―10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