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自2005年7月大豆疫病隨著大豆種子的調運傳人我州后,我站立即成立了大豆疫病監測領導小組,派專業技術人員在鞏留縣進行田間監測工作。
一、發病調查
2005年發生面積2239公頃,2006年的發生面積為2858公頃。
1.新源縣發病情況
大豆種植面積0.67萬公頃,調查面積0.3萬公頃,發生面積0.23萬公頃,其中零星發生面積0.21萬公頃,發病株率1%的為267公頃。大豆疫病的分布區域主要在哈拉布拉鄉、肖爾布拉克鎮、塔勒德鎮、新源鎮、別斯托別鄉;發病品種主要有科索、石大豆2號。
2.鞏留縣發病情況
春播大豆種植面積0.43萬公頃,復播面積0.58萬公頃,春播的主要栽培品種為新大豆1號、石大豆2號、相文~88、王中王、合豐47、伊大豆1號,主要分布在鞏留縣阿尕爾森鄉、東買里鄉、塔斯托別鄉、提克阿熱克鄉、阿克吐別克鄉、城鎮、牛場、羊場、綜合農場、良繁場等10個鄉鎮場。
據初步調查,春播大豆疫病發生面積達325公頃。主要發生在牛場、羊場、阿尕爾森鄉、塔斯托別鄉、提克阿熱克鄉等多個鄉(場)。復播大豆至今尚未發現。發病品種以東北引進的品種發病重,有相文-88、合豐47;發病較輕的品種有新大豆1號、王中王、伊大豆1號、石大豆2號。黑農39號由于2005年發病重2006年沒有種植。
3.71團發病情況
大豆種植面積667公頃,發病面積200公頃,黑農39號為該團的主栽品種,面積200公頃,原種從石河子農科院調入,2006年發病率在1%~5%。
二、發病癥狀
在我州大豆疫病的顯癥期主要在開花期,引起根腐、莖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病苗主根變深褐色,側根幾乎完全腐爛。病莖由地表到第1分枝處出現水漬狀病斑,以后莖部潰爛而倒伏。感病品種葉片黃化、萎蔫、枯死。成株期受害,主、側根腐爛,莖基部出現黑褐色潰瘍病斑,病變部位向上擴展,有的在莖部斷續出現,發病節位高達4~8節。病莖髓部變黑,皮層和維管束組織壞死,靠近病斑的葉柄基部變黑凹陷,葉片下垂凋萎,呈八字形,但葉不脫落。受害植株葉片由下而上發黃,隨即整株枯萎死亡。侵染較晚的植株可以結實,但豆莢基部呈水漬狀,病部逐漸向端部擴展,整個豆莢變褐干枯。潮濕時,莢皮出現黑色霉層。病莢中的種子也受到侵染,豆粒表面淡褐色、褐色至黑褐色,無光澤,皺縮干癟,豆粒變小。
三、發病條件
影響病害發生的關鍵因子是土壤溫度。大豆疫病是靠病菌進行傳播,土壤或病殘體是主要病菌源,病菌通過降水和灌溉水進行傳播。因此,充足的水分是病害侵染、流行的必要條件。
四、發病地塊
該病主要發生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夜潮地、積水地、低洼地。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塊,發生病害重的植株均在積水和出水口處。
五、防控措施
1.對發生疫病的地塊,組織勞力,拔除病株銷毀。
2.輪作倒茬,發生大豆疫病的地塊嚴禁再種植大豆,要求制種單位嚴禁私自從外省調運種子。
3.暫時界定疫區,禁止疫區的大豆種子向非疫區銷售。
4.對發生大豆疫病的種子田,一律不準做種,不準發放產地檢疫證書。
5.發病初期采用58%甲霜磷錳鋅可濕性粉劑100克/667平方米對水進行噴霧防治,發病中心植株受藥劑和土壤溫度的影響,病情有所減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