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目前,影響大豆產量的主要因素是重迎茬,重迎茬對大豆的危害最終體現在產量降低,品質下降,這是由,于在重迎茬大豆生育期間生長發育不良和病蟲害所致,一般重茬較正茬減產15%~35%,不同年限不同土壤類型等情況下大豆減產幅度存在差異,干旱情況下有的地塊可造成絕產,重迎茬條件下使許多大豆病蟲害加重,尤其是土傳根部病蟲害,這主要是由于病原殘留在大豆根茬和耕層土壤中,重茬造成它們在土壤中積累。
目前,由于重迎茬導致大豆病蟲害發生的有以下幾種:
一、大豆孢囊線蟲病
危害情況及發生特點:
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發育不良,矮小。苗期感病子葉和真葉變黃,發育遲緩,成株感病地上部矮化和黃萎,結莢少或不結莢,嚴重者全株枯死,根系不發達,側根顯著減少,細根增多,根瘤稀少。
發病初期(6月末~7月初)拔起病株觀察,可見根上附有許多白色或黃褐色小顆粒,即孢囊線蟲雌成蟲,這是孢囊線蟲病的重要特征。
孢囊線蟲以卵在孢囊里于土壤中越冬,孢囊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很強,第二年春二齡幼蟲從寄主幼根的根毛侵入,在大豆幼根皮層內發育為成蟲,雌蟲體隨內部卵的形成逐漸肥大成檸檬狀,突破表層而露出寄主體外,僅用口器吸附于寄主根上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大豆根上白色小顆粒。
防治方法:
1、孢囊線蟲分布廣,危害重,寄主范圍廣,傳播途徑多,存活時間長,是一種極難防治的土傳病害,應用抗病品種是防治大豆孢囊線蟲病的經濟有效措施。
2、在沒有抗病品種的地方,應采用3年以上的輪作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辦法,種衣劑拌種,或乳油化肥包衣劑公頃750~2250克,可兼治根腐病,根潛蠅及菌核病。
二、大豆疫霉根腐。ㄒ卟。
危害情況及發生特點:
該病在大豆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使大豆出苗前和出苗后的幼苗猝倒和根腐與莖腐,最后導致植株枯萎死亡。
苗期病狀表現為近地表植株莖部出現水浸狀病斑,葉片變黃萎蔫,嚴重時猝倒死亡。成株期病狀表現為下部葉片變黃隨之上部葉片逐漸變黃并很快萎蔫,但并不脫落,近地面莖部病斑褐色并可向上擴展至10~11節位,莖的皮層及髓變褐,中空易折,根腐爛,根系極少,病株莢數明顯減少,空莢、癟莢較多,籽粒皺縮,病株極易從地中拔出。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危害程度與降水、田塊的排水能力、土壤類型和耕作方法有關,在排水不良,地表易積水的粘性地塊發生最重。
防治方法: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土傳病害,防治應以栽培技術、抗病品種、化學藥劑。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1、藥劑拌種。用58%雷米多爾,或70%百得富或72%克露,按種子量的0.4%拌種。
2、葉面噴霧。在藥劑拌種基礎上,于大豆生長期(苗期或花期)進行一次田間藥劑噴霧。70%百得富公頃用量1.8kg或72%克露公頃用量1.2kg。
三、大豆菌核病
危害情況及發生特點:
莖或莖基部產生暗褐色病斑,濕潤狀后變蒼白色,其上生有白色菌絲體,病莖表皮破裂,莖稈枯死,在枯死莖內有黑色鼠糞狀菌核,被害莢呈蒼白色,莢內種子腐敗或干縮。土壤或種子中的菌核,6月份萌發并開始侵染大豆莖部造成莖部腐爛,生成白色菌絲,菌核落入土壤,成為第二侵染源,后期產生黑色菌核。
防治方法:
1、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豆田濕度,且勿過多施用氮肥,可減輕發病。
2、將散落于田間的菌核及病株殘體深埋土里,可抑制菌核萌發減少初侵染源。
3、與禾本科作物實行三年以上輪作,不能與油菜、向日葵、小豆、菜豆等易感菌核病作物輪作。
4、發病初期可噴菌核凈、多菌靈。
四、大豆潛根蠅
危害情況及發生特點:
幼蟲從豆苗根部皮層鉆蛀危害,被害根變粗,變褐或縱裂或畸形增生成腫瘤。大豆幼苗早期被害,致使生長勢弱,植株矮小葉色黃,受害嚴重者逐漸枯死,在幼蟲化蛹后,受害輕的根部傷口逐漸愈合,植株恢復生長,但根瘤較少,頂葉發黃,莢少,產量低。
大豆根潛蠅在黑龍江省一年發生一代,以蛹在大豆根被害各部位或其附近土壤中越冬,5月底6月初冬蛹羽化出成蟲,成蟲危害大豆子葉或真葉,被害處呈透明的圓形小孔,成蟲羽化后第二天可交尾,交尾時間以上午7時~9時,下午15時~17時為多,交尾當時即可產卵,雌蟲選擇幼嫩的豆苗、沿莖而下鉆人土中,用產卵器刺破根部表皮,形成一個孔道,將卵產生在里面,卵經3~4天孵化出幼蟲,并蛀入根部皮層及韌皮部中危害,致使根部形成條孔道,受害部附近組織畸形增生形成腫瘤,側根少,根瘤也少,早春降雨多,土壤濕度大蛹羽化順利,利于成蟲發生。
防治方法:
1、大豆收獲后進行秋翻地,將蠅蛹深埋土中,可降低來年的羽化率,減輕受害。
2、適時早播,培育壯苗。增施磷鉀肥,促進幼苗生長和根皮的木質化,可增強豆株對害蟲的抵抗能力。
3、種衣劑拌種。
4、蟲口密度5平方米有2.5~5頭即應噴藥,每公頃用50%避蚜霧150~225g或2.5%功夫225ml,在第一次施藥7~10天可再施藥一次。
五、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于7月下旬至8月初(大豆初莢期),每公頃用80%多菌靈750g或40%多菌靈1500ml或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900~1000g或50%甲基托布津1200~1500ml+磷酸二氫鉀2500~3000g+米醋1.5L+益微150~250mL混合噴霧。
六、大豆食心蟲
危害情況及發生特點:
大豆食心蟲食性較單純,主要危害大豆,老熟幼蟲在土壤中越冬,一年發生一代,越冬后幼蟲在第二年春向表土移動,另做新繭并在其中化蛹,蛹期10天左右羽化出成蟲,7月下旬開始出現成蟲,8月上、中旬為成蟲盛期,成蟲于傍晚在豆田交尾,產卵于嫩莖上,卵經6~7天,卵化出幼蟲蛀入莢內危害大豆粒,8月中旬9月上旬幼蟲危害期,9月中旬后老熟幼蟲咬孔脫離豆莢,入土越冬。
大豆食心蟲在化蛹與羽化期土壤含水量適中(20%)時發生較重,豆莢上茸毛多比茸毛少的品種發生重,一般連作地塊發生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大面積輪作,遷飛能力弱,加強中耕管理,選用抗病品種,能有效地減輕危害。降低蟲食率。
2、化學防治。防治大豆食心蟲的有利時機,一是成蟲產卵前,二是幼蟲蛀莢前。所以藥劑防治應在成蟲盛發期進行,如果使用殘效期長的農藥,可兼治初孵化的幼蟲,常用藥劑有敵敵畏熏蒸成蟲,根據測報100平方米蛾成倍增加,應立即進行防治(一般年份約在8月8日~8月13日)公頃用80%敵敵畏乳油1.5~3kg傳統方法先用高粱秸稈蘸取敵敵畏插入豆田中每隔5壟一行,大約5米插一枝,或用2.5%敵殺死公頃600mL兌水噴霧。
3、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于成蟲產卵盛期,每公頃放蜂60萬~70萬頭,效果都很好。
七、蚜蟲
危害情況及發生特點:
弱蟲、成蟲以刺吸式器吸食汗液,大豆的稍嫩莖葉、幼莖均可受害,豆葉被害處葉綠素消失,形成鮮黃色不規則形的黃斑,而后黃斑逐漸擴大,并變為褐色受害嚴重的植株,莖葉蜷縮,發黃,植株矮小,分枝及結莢減少,影響大豆產量。除危害大豆外,野生寄主還鼠李和野大豆。
大豆蚜繁殖始點是7℃,適溫度20~24℃,在5天平均溫度高于25℃,相對溫度高于78%的條件下顯著減少,一頭雌蚜可繁殖50~60頭小蚜蟲,小蚜蟲生下4~5天后就可以生殖,所以,在大豆上蚜蟲一年可繁殖10多代。
大豆蚜的天敵較多,有草嶺、捕食性瓢蟲、寄生峰、食蚜蠅等在天敵數量多的條件下,對蚜蟲的數量有抑制作用。
防治措施:
常用化學藥劑:40%樂果或氧化樂果乳油,公頃1500mL稀釋2000倍液兌水噴霧,2.5%敵殺死公頃用600mL兌水噴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