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寶豐7號系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寶泉嶺農業科學研究所育種室大豆組于1983年以哈78~6298為母本,與合豐29號為父本雜交,經南繁北育多年系譜選擇,1986年后代決選,編號為寶交86~5895。1987~1990年所內外鑒定,1991~1992年參加省聯合區域試驗,1993年參加省聯合生產試驗,1994年2月23日經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推廣。
1特征特性
該品種為中早熟,生育日數116天,屬中早熟品種,活動積溫2321.5℃(從播種次日至成熟),比合豐25號提早5~7天成熟;圓葉,白花,灰白茸毛;亞有限結莢習性,有分枝,主莖結莢為主,3粒莢多,植株高大稈強,有彈性,成熟后莢為淺褐色,著生灰毛,莢呈彎鐮狀,籽粒圓型,光澤度強,臍色、種皮淡黃色,臍色淡,百粒重17克左右。屬中粒型品種,適應性廣,耐瘠薄,抗逆性強,經合江所植保室鑒定,抗灰斑病,蟲食率2.8%,病粒率0.51%。
2產量表現
1987~1990年所內外鑒定試驗,平均公頃產量2988.6kg,較對照品種合豐25號增產13.4%。1991年參加省聯合區域試驗(2個積溫帶,3個生態區)。第二積溫帶的第三生態區平均公頃產量2022kg,比對照品種合豐25號增產13.6%;第三積溫帶的第六、七兩生態區平均公頃產量分別為2377.4kg和2722.7kg,比對照品種墾農一號分別增產8.3%、11.9%。1992年,第二積溫帶的第三生態區平均公頃產量2224.13kg,比對照品種合豐25號增產7.24%;第三積溫帶的第六、七生態區平均公頃產量分別為2189kg、1895.31kg,比對照品種墾農一號分別增產13.4%、12.4%。1993年參加省第三積溫帶的第六、七生態區聯合生產試驗,平均公頃產量分別為2140.9kg、2503.21kg,比對照墾農一號分別增產12.7%,10.4%。
1991~1996年在寶泉嶺、建三江、內蒙古阿榮旗大面積試種,表現很好,公頃產量高達3500kg左右。在阿榮旗的抗重茬比較試驗表現較抗重茬,倍受群眾歡迎。1995年被省農作物品種委員會指定為中早熟組對照品種,2002年國家實施“大豆生產振興計劃”,該品種又被農業部列為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區高油大豆主推品種。
3品質測定結果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1991年4月檢測是:脂肪含量22.04%,蛋白質含量33.93%;1993年12月檢測:脂肪含量21.42%,蛋白質含量36.36%;2002年11月省品種抽樣檢測是:脂肪含量22.56%,蛋白質含量35.44%,平均脂肪含量22.01%,蛋白質含量35.24%。
4栽培技術
4.1適期播種在第三積溫帶最佳播種期為5月5~25日,在第地積溫帶可在5月15~25日,種子進行包衣處理。
4.2合理種植密度在肥沃地公頃保苗為25萬~28萬株;在中等和瘠薄地,公頃保苗30萬~34萬株;在白漿土,公頃保苗30萬株左右為宜;在少壤土,公頃保苗35萬~38萬株左右為宜。
4.3合理施肥肥沃土壤公頃施肥:尿素30kg、二銨150kg、鉀肥30kg;中等和瘠薄地公頃施肥:尿素50kg、二銨150~200kg、鉀肥50kg。大豆花期噴第一次葉面肥,大豆鼓粒期噴第二次葉面肥,并且結合防治食心蟲和灰斑病及霜霉病。
4.4綜合除草首先要以苗前化學除草為主(如廣滅靈、嗪草酮、乙草胺或廣滅靈、闊草清、乙草胺);第二,抓住有利時機進行機械鏟趟;第三,大豆鼓粒期人工拿大草。
4.5適時收獲土壤無濕土或草已枯死時收獲,這樣可以避免草花臉和泥花臉。
適應區域:黑龍江省第三積溫帶地區種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