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大豆孢囊線蟲病
大豆孢囊線蟲病又稱黃萎病、黃矮病、根線蟲病,農民叫“火龍秧子”。據報導,我國已有14個省、市、自治區2250多萬畝大豆感染此病。大豆孢囊線蟲病危害大豆根系,致使植株地上部生長發育不良,節間縮短矮化,葉片發黃、結莢減少,產量降低,一般減產10%―30%,嚴重地塊幾乎絕產,大豆寄生線蟲后,主根和側根發育不良,順根增多,整個根系變成發絲狀順根,根瘤少或不結瘤,根上著生白色或黃花白鬼針頭大小的突起,直徑0.5毫米,即線蟲的孢囊。
大豆孢囊線蟲病是隨土、水、鳥及風傳播在土壤中有生活力的卵在沒有寄生植物的情況下可存活9年,在種子上存活22個月,這些卵還可寄生雜草和或其它作物(如菜豆、三葉草、白羽遍豆、野豌豆等)上存活、繁衍。當大豆播種生根后48小時,孢囊線蟲即可侵入根內中柱邊處,以頭插入中柱內,開始取食,以后經過3次蛻皮變成成蟲,此時雌成蟲體部膨大成孢囊,撐破根皮露出根外,而頭部仍插在原處,雄成蟲離根進入土中,尋找雌蟲交配。在我省6月中旬開始見到白色孢囊,到6月底完成第二代;7月底、8月初完成第三代;9月上旬再完成1代,每年可繁殖3―4代,1代歷時34―44天,最短19天。孢囊隨根系分布脫落于土中,以0―20厘米耕層中最多,約占90%左右。
苗期發病癥狀是子葉、真葉變黃,發育遲緩,多數線蟲在豆根上吸取汁液,嚴重影響幼苗生長發育。權威性株期發病植株矮小,吉片由下而上逐漸黃化、生長緩慢,開花遲、結莢少,豆粒秕,嚴重者開花三死。病害的另一特征是根系不發達,側根少,順根多,根瘤小而少、在順根上著生許多白色或黃白色小顆粒。
目前防治大豆孢囊線蟲的主要措施是:
1、合理輪作,采取大豆與玉米、小粒作物等非寄生植物輪作,減少或避免大豆重迎茬。
2、增施糞肥,以增施營養齊全的農家肥效果最好。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從營養學入手,經多年試驗、示范,研制成大豆重迎茬保產劑和大豆黃萎葉噴劑。保產劑每畝1.5kg于播種時作底肥施入,畝均增產22.5kg,增產22.1%,黃萎葉噴劑于苗花期噴施增產13.6%。
3、化學及生物防治。經試驗,3%呋喃丹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達90%以上。乙基硫環磷和391效果也可;大豆收獲后翌年種大麻、草木棲等非寄生植物可緩解孢囊線蟲危害。
4、抗病品種。選用抗線品種是提高重迎茬大豆單產的重要措施。選用省農科院鹽堿土所的抗線1號、2號,嫩江所及省農墾科學院培育的抗線品種進行種植。
生理性病害
所謂生理性病害是指大豆由于營養缺乏,生態環境變劣所致的病害。如大豆由于缺素癥,缺乏大量營養元素鉀、氮、微量營養元素鋅、硼、鉬、錳等所致的白苗病、花期不孕癥等病害,同時由于植株生長發育受阻,長勢弱,整株呈病態生長,極易感染根腐病、孢囊線蟲病等病蟲危害。建議農戶選用大豆重迎茬保產劑和大豆黃萎葉噴劑施用。其效果好、成本低、經濟效益明顯,目前在大豆火龍秧子危害盛期建議采用綜合措施予以防治,噴施黃萎葉噴劑,每隔7―10天噴1次,整個生育期噴施2―3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