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大豆要獲得高產,主要是要解決好“種、水、肥、光”四個方面的問題,“深窄密”栽培技術就是依據這一原理,而形成的一種綜合高產技術配套的栽培模式。它是以選擇矮稈品種為突破口,以氣吸式播種機與通用機為載體,結合“深”(即深松、深施肥與分層施肥)、“窄”(即窄行)、“密”(即增加種植密度)的綜合高產配套技術,是一項以大型播種機為載體的技術。
“種”即品種,就是要選擇具有超高產潛力的品種,同時要了解品種對實現高產所需要的外界條件要求。“水”即水分對大豆生長的供應。在旱作(無灌溉)條件下,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調節水分:一是改善土壤條件,通過耕作技術比如深松技術來增加土壤的庫容;二是采取一些保墑技術,比如減少機械進田的少耕技術。“肥”是根據大豆需肥與栽培特點,合理地確定施肥量、施肥比例與時間、施肥方式等,主要是解決大豆在花莢期需肥問題。因為大豆需肥的營養最大吸收期與營養的臨界期在大豆花莢期。大豆施肥的特點,就是在大豆花莢期供上肥,生產上可通過深施肥與增施葉面肥來解決。“光”即對光能的利用,據測算,大豆畝產225公斤的光能利用率僅為0.85%,若能提高到3%,那么大豆產量可達到794公斤/畝。生產上光能利用率的高低,主要體現在群體的勻度,即縮小行距,擴大株距。
大豆“深窄密”栽培模式的主要關鍵技術包括:①選擇適宜的矮稈、半矮稈型抗倒伏品種,同時品種在當地熟期不宜過早,如目前生產上應用的紅豐11、合豐25、黑河22等;②土壤耕層要有深松的耕作基礎,需要達到耕層深厚、地表平整、土壤細碎的良好耕層條件;③最佳的種植密度,可依據品種、土壤、行距等情況,密度一般在45萬~50萬株/公頃,肥力較高地塊,播種量可降低10%左右,肥力較差地塊,播種量要增加10%左右;④合理施肥,首先要增施農家肥,化肥要氮磷鉀科學搭配,其次農家肥和化肥要做到深施、分層施,同時結合生育后期噴施葉面肥;⑤除草劑的應用技術,要根據雜草種類合理選定除草劑品種及搭配方式,一般以殺草譜寬、持效期長、但不影響后茬作物的除草劑為宜,并掌握好除草劑的施藥時機和方法。此外,種植方式條件較好時,可采用機械平播方式,行距30~35厘米,或雙條精量點播,平均行距15~17.5厘米;低洼地區,適宜采取寬臺(大壟)深窄密方式。
1998年,大豆“深窄密”栽培技術在黑龍江獲得了287.7公斤/畝的高產。在2000年比較干旱的年份,黑龍江農墾總局采取了該項技術,平均畝產都達到200公斤左右。目前,全國大豆平均產量僅為120公斤/畝左右,黑龍江省大約為130~140公斤/畝,而黑龍江農墾可以達到160~170公斤/畝的水平。多數地區采用這一技術后,可以使大豆單產超過美國和巴西的生產水平。從效益上分析,2001年該技術在黑龍江墾區推廣140多萬畝,每公頃至少增產大豆約700公斤,比壟三栽培增產20%以上,雖然種子量和施肥量略有增加,但減少3次中耕作業,投入成本與壟作大豆大體相當。由此,該技術已被列為農業部“豐收計劃項目”,并成為黑龍江省重點推廣項目。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