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傳統的耬播方式種植大豆,行窄、過密,加上其它多種原因,產量始終徘徊在100~150kg。我們經過多年的試驗研究,摸索出了可使大豆增產40%以上的新途徑,即“四改一增”的技術。
提高大豆產量的通常措施,除了選用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外,還要注意輪作倒茬。根據試驗,大豆多年連作后表現為生長遲緩、植株矮小、下部葉片萎黃、落葉早、莢少粒小。試驗還證明,重茬(連作)3年以上的可減產20%~30%,迎茬2年連作的減產30%以上,因此輪作換茬在大豆生產中具有重要意義。為實現大豆高產超高產種植要在此基礎上實行“四改一增”栽培新技術。
一、 改傳統耬播的窄行為40~45cm的寬行
一是有利于通風透光,減少田間郁閉,防止大豆落花落莢,為大豆正常生長提供有利空間和條件。二是便于操作,在習慣耬播的地方可堵住耬的中腿來加大行距,即省工又節約種子,且為間、定苗打下基礎,便于田間管理。
二、 改傳統的不間苗為單株等距離合理密植
多數地區在大豆生產管理上比較粗放,沒有間苗的習慣,往往是密度過大,田間郁閉,落花落莢,造成減產。密度的大小要根據不同地塊、播種時期和不同品種而定。具體來說: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宜密;春播宜稀,夏播宜密;大葉型、分枝多而開張的品種宜稀,小葉型、分枝少而收斂的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熟品種宜密。例如魯南地區種植面積較大的品種魯豆2號、高豐一號、84~5、魯豆4號、早熟1號等的夏播密度為1.4萬~2萬株/畝,行距40cm,株距在8~10cm之間。
三、 改不施肥為施肥和開花結莢期施用氮肥
多少年來,多數農民種植大豆沒有施肥的習慣。根據我們的試驗,大豆施用種肥磷酸二銨10~15kg/畝,播種時深施0.3%~0.5%的磷酸二氫鉀,每10天噴施1次,增產效果可達20%~30%。
四、 改不澆水為及時澆鼓粒水
“大豆開花,撈魚摸蝦”的諺語,說明了大豆開花、結莢、谷粒3個時期需水量計較大。此時水分充足可起到減少花莢脫落、增粒和提高粒重的效果。8月下旬至9月份,一般年份較為干旱,根據我們的試驗,及時澆水可增產10%~25%以上,甚至30%~50%。
五、 增施植物生長調節劑
在大豆的開花、結莢、鼓粒期,科學地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對鼓粒和增加粒重有明顯的效果。在生長不繁茂的地方,于盛花期用0.001g增產靈溶于少量酒精中,加水35~100kg,每畝噴60kg,隔7天后再噴1次,可起到增花保莢,提高百粒重的作用;或使用三十烷醇,濃度為0.1mg/kg,分2次噴灑,初花期植物較小,每畝噴20kg,盛花期植株大,每畝噴40kg。在高肥水栽培的田塊上,于大豆開花初期用0.125%矮壯素,每畝噴灑30kg,一般增產10%~20%,稈長倒伏嚴重的田塊使用矮壯素后增產高達30%以上。但要特別注意,許多植物生長調節劑,在不同濃度下對作物的生理調解都會有不同影響,使用不當適得其反。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濃度的配比。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