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玫瑰、月季白粉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嫩梢及花蕾。嫩葉染病初發病時嫩葉正、反面產生白色粉斑,擴展后覆滿整個葉片,后變成淡灰色,有時葉色變為紫紅色。致新葉皺縮畸形。成葉染病初在葉上生不規則粉狀霉斑,后病葉從葉尖或葉緣開始逐漸變褐,致全葉干枯脫落。葉柄、新梢染病節間短縮、莖變細,有些病梢出現回枯,病部表面也覆滿白粉。花蕾染病萎縮枯死,花尊、花瓣、花梗畸形。失去藥用價值。
病原Sphaerothecarosae(Jacz.)Z.Y.Zhao稱薔薇單囊殼和Sphaerothecapannosa(wallr.ExPr.)Lev.稱氈毛單囊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病部后期出現的小黑點即病菌的閉囊殼,大小90―110μm,附屬絲少且短,內生1個子囊,大小80一100×60―75(μm)。子囊中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大小20一27×12―15(μm)。無性態分生孢子成串,橢圓形至腰鼓形,無色,大小23―29×14―16(μm)。氈毛單囊殼菌絲體為氈狀,菌落著生部位不變形,子囊孢子6―8個別于薔薇單囊殼。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芽上越冬。翌春病芽萌動,病菌隨之侵染葉片和新梢。月季、玫瑰露地、溫室、塑料棚均有栽培,分生孢子能終年不斷地繁殖,且耐寒能力強,0℃也不致喪失其活力,因此分生孢子也是重要初侵染源,能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子囊孢子在侵染中一般不起作用。該菌生長適溫21℃,最高33℃,最低3―5℃。分生孢子在相對濕度97%一99%時萌發率高,相對濕度23%,也有少數仍可萌發。在水滴中萌發率很低。條件適宜時,經72小時即可完成其無性循環,在田間則需時7―10天。露地5、6月和9、10月月季發病較多,在溫室終年均可發生。栽植過密或偏施、過施氮肥,通風不良或陽光不足易發病。植株幼嫩期的嫩葉因含有b一丙氨酸,對該菌孢子萌發及發病有利。開紅花的月季不抗病,尖葉蔓生的月季常較抗病。
防治方法(1)冬季修剪時,注意剪去病枝、病芽,發現病葉及時摘除。(2)加強管理,發病期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要注意通風透光,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可減輕發病。(3)發病初期噴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一9000倍液、波美0.2°一0.3°石琉合劑。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