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最早把蘭喻為“君子”的,當推孔老夫子。據《孔子家語》記載,當年他被亂兵圍困于陳蔡,走投無路,屬下人心動搖,孔夫子便指蘭為例:“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說得屬下滿面羞愧。話雖這么說,但被后世亡封為“圣人”的孔夫子畢竟是“人”而不足“神”,他遍訪諸侯,企圖出仕,但四處碰壁,遭人白眼,于是自信自守自珍自重的同時,也屢屢流露出懷才不遇,自嘆生不逢時的哀怨。在從衛國返回魯國的途中,忽見山澗蘭花繁茂,幽香襲人,聯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便嘆道:“蘭花本當是王者之香,可現在孤獨地生長于山谷,只能與雜草為伍了。”于是跳下車來,對蘭撫琴,彈起了自編的《幽蘭操》,以蘭自比,唏噓不已。
后世的士大夫,以蘭自況者不乏其人。屈原將蘭作為理想人格的象征:“紛吾既有此向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陶淵明借蘭自喻才德之高:“幽蘭生前庭,含甭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李白嘆蘭以感懷淪落不遇:“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飛雪早淅瀝,綠艷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陸游詠蘭以示不媚世俗:“生世本幽谷,豈愿為世娛。無心托階庭,當門任君鋤”……
自蘇軾那個時代起,文人畫蘭開始興起,且代有名家,佳作迭出。文人畫蘭,往往是疏花簡葉,意在抒情。如宋元之交的鄭思肖,所畫丈余墨蘭長卷,題句云:“純是君子,絕無小人;深山之中,以天為春。”憤世嫉俗,溢于言表。他平生畫蘭無數,但只贈君子,不與小人。有縣太爺帶著差役逼其畫蘭,他怒道:“頭可得,蘭不可得!”縣太爺只得悻悻而去。
蘭花貴為“國香”,人們對蘭呵護有加,并把芥蘭的過程作為修身養性的過程。但依我看來,有幾種人是不配養蘭,也養不好蘭的。一是心浮氣躁之人,既不會審美,又不懂“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濕”這“養蘭四要”,再好的蘭花,到這種人手中也會不幸夭折的。二是利欲熏心之人,此輩對野蘭濫挖狂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利用人們愛蘭心切而大售其奸。三是臉厚心黑之人,此種人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其掀起的“厚黑”惡浪正在沖擊著我們道德的堤壩。明明是宵小,卻為著附庸風雅或顯示富有,在家小擺上兒盆蘭花欺世盜名,這實在是對“花中君子”的最大褻瀆。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