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17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如果中國農民如近期一些預測所稱拋棄玉米轉而種植大豆,對兩種商品全球庫存的減少和世界范圍內需求至少維持穩定而言都是最有利的情形。
市場看法是中國不可能以一種嚴重威脅其進口需求的方式增加大豆產量,至少短期內是這樣,而玉米產量的減少可以繼續降低該國對世界庫存的負擔。
中國是玉米的第二大產國,盡管相對產量和歷史的大量庫存來說,中國的進口和出口數量非常小。
另一方面,相對大豆消費量,中國的大豆產量相形見絀。這個東亞國家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買家,2017/18年度的進口量料將占全球進口的64%,進口大豆主要源自巴西和美國。
然而,中國農業部已經預計,2018/19年度該國的大豆進口料小幅減少,這將是15年來首次錄得同比下降。一些分析師對這一悲觀展望表示懷疑。
預測稱,與美國的貿易爭端導致的豆粕價格上漲可能迫使中國養豬戶尋求替代的蛋白質來源,抑制大豆進口增長的需要。以玉米產量減少為代價的國內大豆產出增長也被認為將壓制進口。
中國農民是否會廣泛替換作為豬飼料的豆粕尚有待決定。不過,若他們真的決定這樣做,那么一個選項是乙醇生產的副產品——玉米纖維(DDG),這會提高玉米需求。
無論如何,中國大豆產量的上升對全球大豆供應不會產生大的影響,且該國無法僅靠增產減少該國對進口的需求。但中國玉米產量可能會對全球庫存產生重大影響,預計全球玉米庫存在2019年將大幅減少。
預估差異
美中兩國對中國2018年玉米和大豆的產量目標的預估相差較大。
上周四,中國農業和農村部預計,該國2018/19年度玉米產出為2.1億噸,同比減少2.9%。大豆產量預計增加4.9%至1527萬噸。
同日,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玉米產量將達紀錄新高2.25億噸,包括收獲面積增加3%。大豆產出預計同比微降至1410萬噸。
截至3月中旬,由于玉米利潤高于大豆,中國農民料增加玉米種植。但中國農業農村部預測,高于預期的大豆種植補貼可能威脅到了玉米種植計劃。
數周前,有消息稱,中國發起了“緊急”行動以增加今年的大豆種植面積500萬畝,這將使今年的大豆產量提高約60萬噸。
不過,相對該國的需求而言,這是個相當小的數字。美國農業部預計,2018/19年度中國國內大豆消費量為1.184億噸,同比上升7%。中國農業農村部預計的數字為1.1119億噸
拿中國農業農村部的保守預估來說,意味著該國每周需要214萬噸大豆。換句話說,從該部預估看,減少大豆進口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產量和全球庫存
就生產率而言,玉米可以比大豆更有效地利用中國的農田。
中國2017年每公頃土地的玉米產量為6.09噸,等同于每英畝97蒲式耳。盡管這和美國去年176.6蒲式耳的數字尚有一定距離,但其高于全球范圍的5年均值每公頃5.6噸
另一方面,中國的大豆產出低于每公頃2.7噸的全球均值。
美國農業部預計,2018年中國每公頃土地大豆產量為1.8噸,或26.8蒲式耳。該機構預計2018/19年度,美國每公頃土地產出為48.5蒲式耳,巴西為47.7蒲式耳。
這意味著比起大豆產量的增加,中國玉米產量減少對全球供應情況的影響更大。鑒于中國玉米使用和全球供應的趨勢,這尤其重要。
過去幾年,中國已經努力減少其玉米庫存。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2018年底玉米庫存在6050萬噸,按年下降24%。
預計這將與美國庫存減少23%相吻合,導致今年年底全球庫存跌至6年低點。數據顯示,過去六十年,中美兩國供應的玉米占全球份額在60%-90%之間
中國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這是玉米庫存減少的主要需求來源之一。乙醇生產的增加也為醫者更多的可以替代豆粕成為豬飼料的DDGS
如果2018年中國玉米產量真的大幅減少,意味著其朝庫存正常化又邁出了一步。而玉米用量不降意味著,一段時間后中國終端用戶最終將轉向海外尋求玉米或其副產品。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